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

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
作者: 程丽则|责编:郭艳娟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110.00
折扣价: 67.10
折扣购买: 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
ISBN: 9787305272325

作者简介

程千帆(1913-2000),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原名会昌。湖南宁乡人,1913年9月21日生于长沙。自幼受其叔祖父清末民初诗人程颂万的指导,爱好文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系。在校时即从事文学活动,与常任侠、汪铭竹、孙望等组织土星笔会,出版《诗帆》,并主编《金陵大学文学院专刊》,发表一些文学创作 和研究论文,写过一些诗歌和评论。1942年起,一直在大学担任教学工作,先后在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讲授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及古典诗歌。1978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经过二十年教学,“把一度式微的南大中文系重新带入了一个时代的高点。”主要著作关于文学评论的有《文学批评的任务》(1953年)、《关于文艺批评的写作》(1955年)、《文论要诠》(1948),关于古代文学史的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1980)、《宋元文学史述论》,关于古典诗歌的有《宋诗选》(与缪琨合著,1957)、《古诗今选》(与沈祖棻合著)、《古典诗歌论丛》(与沈祖棻合著,1954)、《古诗考索》,其他还有《目录学丛考》(1939)、《史通笺记》。2023年《程千帆全集》新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沈祖棻(1909.1.29-1977.6.27)现代女作家,教授。字子苾,笔名紫曼、绛燕。浙江海盐人,生于苏州。1934年、1936年先后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和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在校学习时即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过短篇小说、诗歌及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探讨。所写历史小说《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崖山的风浪》等,很受批评家们的重视,认为:“这里有奔放的热情与飞腾的想象。”诗歌多数发表在土星笔社的刊物《诗帆》上,后有诗集出版。有的诗歌被作曲家谱成歌曲,抗战时期在四川一带传唱。1937年与程千帆结婚。1942年起,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史、诗词和戏曲。1977年,在武昌因车祸不幸逝世。她对于词学颇有研究,所写的词,很为老一辈词人章士钊、汪东、刘永济等所推重。如沈尹默认为她的词“极平凡而极生动感人,真词家当行语”,汪东称她的词“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 。主要著作有:《微波辞》、《涉江诗稿》、《涉江词稿》、《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古典诗歌论丛》、《古诗今选》(后两种与程千帆合著)。较新出版的有《涉江诗词集》(沈祖棻原著,程千帆笺注,凤凰出版社)、《沈祖棻全集》(广西是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程丽则,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的女儿,生于1947年,中专毕业后在武汉的工厂工作,1978年后工作于南京大学。

内容简介

1.渐行渐远是故乡 1913年9月21日,程千帆出生在湘江畔的长沙清福巷。因由长沙湘雅医院美国医生胡美接生,故取乳名美美,按湖南方言,又被家人称为美伢子。 美伢子学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三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则是曾用笔名之一,中年后遂通用此名。 千帆家境清贫,但是世代有文化传统。作为家学,自曾祖父始,几代人读诗写诗,出有诗集。千帆少时即通声律,幼稚的作品曾得到叔祖父和外祖父的积极鼓励。批语中“诗笔清丽,自由天授”、“有芊眠之思,可与学诗”这些长辈的溢美之词,都在有意无意之间促成了千帆与诗学的不解之缘。 曾祖父名霖寿,字雨苍,享年五十六岁。当过知县,官至四品顶戴,掌教湖南省多地书院。堂伯祖父名颂藩,字伯翰;叔祖父名颂万,字子大,一字鹿川,号十发居士;父亲名康,字穆庵;还有堂伯父士经,曾经留学日本。他们各自都精于书法,有诗文结集问世。 唯独祖父颂薰,官至同知四品顶戴,授朝议大夫,1920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未曾发现有著作记录。他的夫人李慧君著有《蕙风吟馆诗词集》,程颂万在编撰族谱里有记载,惜今不存。李夫人诰封宜人,晋封恭人,生有六子二女,千帆的父亲士秦(程康)是她的五子。 父亲程康(1889—1965),是一个充满情怀的诗人,书法造诣亦高。师从王闿运高足华阳顾印愚。程康尊师重道,善交友,讲义气。年轻的时候在外谋生兼游学,曾经在自己贫困的情况下,进京为逝世的老师办理丧事,协助扶柩归葬武昌,并设法刊印其遗集。还为客死他乡的诗友沈君集资,使其终还故里。这样的义举,在当时的友朋圈中获得交口赞许。 叔祖父程颂万(1865—1932),擅长诗词歌赋、金石书画,著述丰富,所著《十发居士全集》达七十卷。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评其诗曰:“出唐入宋,已非湖湘派所囿也。”同时,他积极贡献社会,先后担任过武汉大学和湖南大学两校前身的校长。即1899年由湖北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总稽察升任为学堂提调,兼管湖北洋务局学堂所。1911年任职湖南高等学堂(1903年由湖南省城大学堂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为湖南大学前身)监督。现尚有书法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悬于湖南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毕生致力于教育和实业。曾任湖北高等工艺学堂监督,兼管湖北工艺局,创办公司、造纸厂等。四十一岁时,居然还发明了宽窄两用铁木织布机,用以提高织机工效。他生性旷达,曾撰书一联“想起来如何了得,放下去有个自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理,千帆经常以此自勉并告诫儿孙。 程颂万的四子君谋(士章),早年曾经学戏,名角白牡丹(荀慧生)挑选配戏的老生,欣赏君谋的唱功,力劝其下海。因为兴趣也因为家道中落,君谋就此搭上白牡丹的戏班,没想到一炮打响,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耳濡目染,君谋的幼子程之(会春)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电影演员和京剧票友,他扮演的反派人物尤为精彩,《沙漠追匪记》的匪首、《红日》里的敌军参谋长、《西游记》里的金池长老等角色都令人难忘。程之的儿子程前也秉承父业,活跃在演艺圈。 千帆的外家车氏是湖南邵阳望族。外祖父姓车名赓,字伯夔,在科举考试中获三年一度的乡试副榜第七名,曾在湖北京山、湖南永顺等地任职知县,以书法知名当世。《邵阳车氏一家集》(2008年岳麓书社出版)共四十五卷,记载了邵阳车氏历代子孙的文章诗词。收有车赓的父亲车玉襄所著《别驾集》,集中附有车赓诗作二十七首。 母亲车诗,字慕韫,意为仰慕东晋谢道韫。姨母车书,字慕昭,意为仰慕汉班昭。姨母毕业于著名的长沙周南女校,她精于刺绣、编织,十七岁时编织的一幅丝线桌布作为湖南省的佳作,参展南洋劝业会并获得三等奖。 南洋劝业会是一百多年前我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博览会,于1910年在南京举行,建有场馆三十六处,参展物品达一百万件,历时六个月,吸引了三十万海内外观众。 当千帆三岁多的时候,二十六岁的母亲因难产去世,幼小的妹妹也在三岁时夭折。父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幼小的孩子,千帆就寄居在外公家里,得到了外婆和姨母无微不至的照料。 外公车赓曾在军阀时期做过知县,后来赋闲在家,故而当时家里条件还是很好的。屋后有一座柴山,门前有两口鱼塘,每逢冬天,就抽水捕鱼,制成大量的腌鱼。 千帆每日都在园中玩耍,跑来跑去。有一年夏天,他穿了一身新做的白绸褂裤,在风中衣衫飘飘十分得意,特地站在园中的月亮门下吹了一下午的风,结果晚上就发烧了。 千帆的外婆是一个十分贤明的女子,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宠辱不惊。原来家产富裕,她不曾骄横,后来穷了,她也依然活得平静、健康。面对生活境况的变化,有时还风趣地自嘲:“我是五十岁穿皮裤,八十岁穿棉裤。”外婆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千帆的姨母,也影响了千帆,培养了他适应不同生活处境的良好心态。 外婆生于同治八年(1869)的夏天,健康地活到九十八岁,于1967年春天无疾而终,是家族中的长寿老人。 1923年左右因军阀混战,千帆随父辈迁居到湖北武昌,当时父亲在武昌谋生,程颂万父子一大家亦居住武昌。千帆就读于堂伯父程士经(颂万长子)办的私塾“有恒斋”,在那里度过了短暂的少年时光,1928年秋天到南京读书。是年,程颂万举家迁至上海定居。 作为一个宁乡人,千帆却从来不曾到过他的故乡,作为一个湖南人,他又在少年时代就离开了湖南。 千帆的老家在宁乡吐蛟湖竹山湾,叔祖十发老人程颂万在清光绪年间,写过一首题为《竹山湾庐》的诗: 老屋及春荒,东西尚几厢。仍将明代瓦,来补国初坊。 父老溪前后,儿孙竹短长。欢携觅杯具,多恐负江乡。 从此,这首诗便造就了千帆遥远思乡梦中的一座“意园神楼”。 在三十年代初,一次暑假中,千帆随父亲回到长沙为生母扫墓,母亲葬在长沙善化南门外新开铺中凸山。那是他离开故乡后的第一次返乡,喜悦中浸透了悲凉,正如他的父亲程康在诗中所言: 客久思乡今始归,归来疑梦复疑非。十年情话亲朋老,一酹心丧庐墓违。 倒树出崖悬路卧,疾流吞涧溅花飞。山竹雨过残虹在,吟望悲同泪湿衣。 尽管乡情恋恋难舍,但千帆父子此生却注定只能为生计继续奔波他乡了。 这部《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是在《千帆身影》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程丽则老师十年之后再一次以心灵为向导,广泛搜寻、探访、查证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底下的文献资料,新撰七万余字,图片增加二百多幅。她探索、考证、连缀那些曾经的生活真相,激活那些曾经的生命悲喜。 那些数十年、上百年的信笺、书法、绘画、稿本,浸润着千年的风雅,一旦揭开,仍如春风清新地扑面而来;那些老旧照片上,数十年、近百年前的少男少女,仍青春凝眸,穿越了历史的雾霾,令人心动。 峥嵘岁月稠,一部画传,记录、呈现了程千帆、沈祖棻百余年的个人史、家国史、学术史、教育史、心灵史,让人怀念,令人激奋,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