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美术馆时代/首发
ISBN: 9787521732078
场景实验室,研究驱动的创新服务平台,倡导“具体的智慧(Small but Smart)”,致力于商业新物种的孵化与加速。 立足场景实验室“场景、超级IP、新物种”原创商业方法,运用新品类策划、商业模式规划、会员体系搭建、资源整合设计等创新赋能要素,聚焦零售创新、移动出行、空间商业、新消费四大赛道,助力50+新物种成长。 场景实验室凭借新物种发现及具体战略能力的引领性在新商业领域享有盛誉,每年《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已成为新商业趋势年度大赏。;.;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新物种实验计划发起人。 中国互联网商业的重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先后在凡客诚品、京东、唯品会等公司担任高管、顾问;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创办罗辑思维。著有《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2015)、《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2016)、《新物种爆炸:认知升级时代的新商业思维》(2017)、《场景纪元:从数字到场景的新商业进化》(2020)等原创商业方法作品。 ;.;李翔,得到App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总编助理;《D一财经周刊》总主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副主编、《财经天下》主编、出版人;《时尚先生》主编。
美术馆时代”作为一个商业观念,在于美术馆历久弥新、屹立不衰的基因和密码,已经成为今天空间商业的底层方法论。 近年来,无数商业空间、社区营造、城市更新推动的一轮又一轮的“焕新”,背后都可以找到吸收美术馆方法论完成自身“内容场景”塑造的影子。城市“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沉浸式展览突破美术馆的空间限制,突破传统展览对艺术家和美术馆名气的绝对依赖。利用声、光、电和互动装置,令参观者身处其中的沉浸式展览,因为极强的视觉冲击性和互动性,已成为最受社交媒体青睐和最易传播的标准模式之一。艺术购物中心、艺术酒店的兴起,更是美术馆的方法论在商业空间的“集大成”运用。这些商业空间并不仅是进行单纯的艺术品展示,而是从建筑空间、视觉效果、动线设计等底层设计来体现美学理念,通过适当的留白和常变常新的刷新机制,在艺术和商业中寻找平衡点。 深入理解“美术馆”方法论,简单从字面拆解也颇有意味:“美”即审美价值,代表美术馆特有的“艺术IP”和体验;“术”即美术馆的内容刷新机制,独特的“空间算法”和议题引领能力;“馆”则是用户关系,指向主理人、策展人和社群。我们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1)审美价值——绝对体验与IP试验场。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异托邦”的概念,美术馆作为典型的半理想主义“异托邦”载体,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于其中被“高度压缩”。美术馆带给观众的感官体验犹如“压缩文档”,观众通过“读取”这一“文档”,往往能获得超于现实的体验。今天的商业空间正在越来越多地超过日常的沉浸感知,只有进行升华自我的向内审视,同时提供线上线下的流畅体验,才能支撑“负成本连接”的实体商业逻辑。 (2)刷新机制——议题引领与空间算法。 在物质极度丰沛、数字化影响无远弗届的今天,美术馆不仅是“历史储存库”,更是提出时代重要议题的文化空间。美术馆的“未完成”、“盲盒化”与留白,成为先锋地产商业的“撒手锏”。“美术馆化”是空间创变的新引擎,今天要打造一个好的“空间”,必然要有议题的创设、内容的更新。期待感和新鲜感是制造流量的前提。 (3)用户关系——主理人逻辑与会员社群。 主理人、策展人与社群维系了传统美术馆的用户关系,而民营美术馆、社区美术馆,以及体量更小的、基于美术馆方法论的商业空间,主理人的个人风格与会员社群,成为空间日常运营的绝对支柱。这些美术馆和商业空间深入城市、深入社区,以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社群构建完成用户连接。可持续的用户关系与“在地友好” 的经营策略,给实体商业机构尤其是买手店、书店、精品酒店用户“亲密关系”的打造带来灵感启发,帮助商业空间成为开放、弹性的新型公共空间。基于观念共识的共建与共创,提升超级用户的贡献度与参与度,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商业模式。 美术馆从“观念高地”,成为今天具有普适意义的商业模式。实体商业的体验极致与意义繁荣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1.新商业、新观察、新生活,用商业重新诠释我们生活的时代。一本具有开拓性价值的新商业MOOK,在互联网数字消费时代,观察正在发生的商业趋势和消费现象,为消费产业从业者和商业研究者进行观点引领,提供商业哲学的新角度、新思维方式。 2.强大作者团队,《LAUNCH首发》智库让内容掷地有声。由创新服务平台“场景实验室”主编,吴伯凡担任学术顾问,吴声、李翔联合出品,围绕艺术对商业的赋能、艺术对日常意义的拯救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观念对谈,在观点的碰撞中接近现象本质。 3.抛出“美术馆时代”的新观念,探讨美术馆时代下的新商业方法论。从SKP-S到今日美术馆,从UCCA到阿那亚社区……围绕“商业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商业化”“新城市美学与新美学城市”“艺术下沉与技术普惠”等话题,对当今时代的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生活方式、艺术与公共空间、艺术与技术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梳理,铺陈出“美术馆时代”下的新商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