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香事(中国人的节气生活)/文化传家系列丛书

岁时香事(中国人的节气生活)/文化传家系列丛书
作者: 岳强|责编:鲍广丽|总主编:沈国麟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岁时香事(中国人的节气生活)/文化传家系列丛书
ISBN: 9787549637744

作者简介

岳强,字子淳,笔名谦益。上海新闻晨报记者,物候日志专栏作者,二〇〇三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大赛杰出图片编辑。上海黄浦区新闻晨报沪喆进修学校副校长,上海非学历教育传统文化类节气课程培训师。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江南传统文人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先生弟子,香名如瑹。

内容简介

自序香事缘起 香,气味之学,如日常呼吸空气一般。古人以馨香喻美德,屈子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君子佩兰、佩玉、佩香囊,皆是以此喻德。美好的气味能令人愉悦,恶臭杂味会令人厌弃。日用焚香品香,则以其净化身心内外的空间。 香,又不仅仅是气味之学。制香、用香涉及的香料、器物、场景、仪式等,则广至中医药学、文博器物考辨、社会学等学科,在文人诸般雅玩中,可谓勘验学问、同气相求极为小众的逸趣之首。 在一衣带水的邻邦,将中华香、花、茶的文化仪式化、商业化,成为他们修养身心之道的同时,也成为他们文化输出的标签之一。当我们“仓廪实”之后,却要再礼失求诸野,香道、花道、茶道各种讲座、展会在都市中流行起来。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香会雅集中,基本上是以和式器物为主。在各种影视剧涉及香花茶文化的镜头里,也是中日器物不辨不分…… 2017年,恩师玄烟吴清先生出版了《廿四香笺》,彼时我在《新闻晨报》的“物候日志”专栏正连载节气导引的主题,拜读恩师著作之后,就构思在合适的时候,以此书为脉络,将节气香事在媒体上做一个基础的普及推广,这就是今天这本《岁时香事》的缘起。 我从 2013年开始,在《新闻晨报》“物候日志”专栏陆续连载节气文化专题,那时候,节气还没有申遗,没有今天这么热闹。2013、2014这两年我系统介绍了节气的常识,后来每年一个主题,陆续写了节气花木、节气美食、节气导引、节气说文、节气说礼、节气香事,目前正在连载的是节气茶事。每一个节气文化的专题,就是一个传统文化中的子系统。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传承体系,碎片化的学习与传播往往容易被误读,容易流俗鸡汤化。从节气入手,主题化切入的深入学习,对今天的学人而言,脉络清晰 ,是易学易懂的捷径,因为“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具象化而言,就是通过节气与人和万物之间的迁变规律所呈现,所以,千万别轻视了节气文化。 自 2016年 11月 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节气主题的出版物多不胜数,本书的不同之处何在? 可以这样说,《岁时香事》是以中华传统香文化为主体,以阳历的节气顺序为脉络,并参以各节气相关的岁时令节,来回溯传统用香风俗、用香技巧以及香器具使用的简要说明,涉及了礼俗、器用、医药、日常起居、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内容。既然是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本,则需要“言有所本,学有渊源”的系统完整文化传承,而不仅仅是当下流行的碎片化鸡汤或知识卡片。所以,在撰写《岁时香事》时,我坚持的原则是:言必有据,引经据典,避免误读。文中对传统香文化典籍的引用与参考,我是依照 “依文解意、训诂正义、消文会意、践行达意”的步骤来做取舍,必有适用之处,方作引用。在节气顺序上,本书采用了公历一年开始的节气顺序,如按“春夏秋冬”四时之序的话,应从立春开始;如以周历岁时节序上来说,应以冬至为岁首,这三者的顺序之别,是历法之别,其立基点也是不同的,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 “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由沈国麟教授主编,旨在适应新时代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全面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日常风貌的通俗读物。计划经过五年左右的积累,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并且与当下生活联系紧密的传统文化启蒙通识读本。编选的标准是每册书选题不必太大,但要能够比较系统地呈现一个主题的完整风貌,并能运用于日常。在今天新媒体迭代迅速,微博、短视频风行,人们连看 15秒以上的视频都难以忍受的时代,“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显得格外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是根基,创新是灵魂,没有根基立不住,没有灵魂不成活。中华传统香事亦复如是。真正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需要在扎扎实实的系统学习传承前提下推陈出新,而不是弃陈出新或者越陈出新,也就是说,新风貌里要有传统的法度和精神。法度体现涵养,精神表现才智。这在传统文人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沈国麟教授编选这套“文化传家”系列丛书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九年来在《新闻晨报》连载以节气为主题的“物候日志”专栏的初心所在。这种传统文本阅读方式更容易让读者沉浸其中、专注其中,前提是需要你的心静下来、慢下来。 本书很荣幸作为丛书第一辑的入选作品出版,作品的基本结构还是以最初在《新闻晨报》连载的文章为底本略加增补,时风与物候现象年年岁岁皆不同,文中物候描述为当时节气的时风,也是当时风物的记录,所以未做大的修改。本人学识所限,书中只是在岁时节令中的传统香事以粗线条做了概貌梳理,涉及古籍浩瀚,文中多有引用,若有错讹之处,祈方家批评指正,待以后有机缘时,再修补完善吧。 如瑹岳强于黄浦沪喆学堂 处暑纤云弄巧赏鹊炉 处暑,孟秋申月中气,自此始,暑气渐消,晨昏开始有点秋意了。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是历史悠久的“七重”民俗节令之一, 所谓七重节令即农历的正月正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阳、六月六天贶、七月七乞巧、九月九重阳。这七重节令,既代表着自然生命的轮转周期,也象征着人的生命成长周期。 七月初七是月逢七、日逢七,在《黄帝内经》中,认为“七”数是女性的生理周期之数,所以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传统的乞巧节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的活动,因此也称七巧节。 一般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现在七月七民俗中,最流行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并演绎成中国情人节。实际上,古时情人节是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而七夕更像是两地分居者的苦情节。由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产生出一个与香事有关的活动:香桥会。所谓香桥会,是在七夕前,用彩纸包裹线香,扎成一座巨大的、人可穿行于下的纸桥,以象征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七夕之夜时,会将香桥焚化,寓意着帮助牛郎织女双星团聚,并祈福家庭美满免遭灾厄,这已成为江浙一带的非遗民俗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道教有“三元说”,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中元节是祭祖报恩的节日,民间会在路边献祭,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记载:“各家门外,沿路插香,曰路香,燃灯曰地灯。”沿路所插的路香为竹签香,即线香的早期形态,出现于元明之间,至今仍是寺庙宫观里最常见的拜拜香。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佛欢喜日。佛制戒律,僧团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期间要结夏安居。七月十五日为解夏之日,僧众经此三个月精进修行,多有证悟,称此日为佛欢喜日,并以大目犍连尊者救拔堕入恶道的母亲为缘起,为解一切众生之倒悬,举办盂兰盆法会,超度历代宗亲及幽冥众生,中国佛教界将此日称为“僧宝节”,都会举办各种大型的超度和纪念法会。 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在各种大型宗教仪式中行香用的香炉,形制基本上如敦煌藏经洞所出土的北宋绢画《千手千眼观音图》中供养人像手里捧着的这柄焚燃着香丸的鹊尾炉。这种香炉专为行香而用,杯形香斗一侧接手柄,末端翻折向下如鹊尾,便于端放于案上,作为古代佛教的行香法器之一,通常认为是始见于南北朝,但敦煌莫高窟第 257窟这幅须摩提女因缘图绘于北魏,图中手执鹊尾炉的供养菩萨是目前敦煌石窟中最早的执香炉形象。北大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林梅村教授和郝春阳博士在《鹊尾炉源流考》中认为,这种长柄手炉是由中亚犍陀罗高僧在公元前 1世纪左右引入帕提亚手炉行香使用,至 5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到唐宋时,鹊尾炉已成为佛道通用的行香用炉。但若对比一下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鳞纹爵,会不会发现鹊尾炉与其有几分相似呢?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中写道:“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这爵炉会不会就是鹊尾炉的原型呢? 鹊尾炉这一形制的熏香器在敦煌壁画中十分常见,其流行的时间跨度也非常长。2001年第 1期《敦煌研究》刊载的王明珠先生的《定西地区博物馆藏长柄铜香炉——兼谈敦煌壁画的长柄香炉》一文,引用了 1990年李力先生《从考古发现看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香炉》中的观点,认为“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的这种柄香炉,是在西魏大统四、五年(公元 538、539年)间建成的莫高窟第285窟,这是敦煌石窟中营造纪年最早的洞窟。此后,历北周、隋、唐、五代、宋,直至元代,各个时期都绘有这种香炉图像,大多是由供养菩萨和供养人手执的”。最早记载此类长柄香炉材质的敦煌文书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龙兴寺卿赵石老脚下依蕃籍所附像、供养具并经目等数检点历》:“大铜度金四角香炉,花叶上有宝子三个。长柄铜香炉壹拾(丙),并香奁……金桐香炉一并木油香奁一。”在敦煌莫高窟第 74窟佛弟子目犍连画像中,大目犍连尊者左手中所执鹊尾炉头向下垂,手中的炉盖里似有香丸,佛陀的手正欲从炉盖中捻取香丸,形象非常生动。宋陈元晋诗《上留提刑寿》中写到鹊尾炉曰:“展开南极老人图,是处青烟鹊尾炉。秋露九原沦厚泽,春风一道泳康衢。” 依据古籍相关记载和传世古画所绘形象来看,唐宋时期,鹊尾炉中一般是焚熏篆香或香丸、香饼。至明代以后,这类长柄手炉逐渐改为焚燃线香的香斗了。至今,在汉传寺院中还保留着完整的行香仪轨,大型水陆法会上仍可看到执香斗行香的仪式。这些宗教用香方式的仪范,唯有深入调查并系统学习与实践,方能真正领悟古德前贤器用仪轨之深意,开启鉴物审美之慧眼。 这是一本以岁时节气为脉络,对中华传统香文化从实用性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的传统文化读本。本书每章节所用二十四节气图分别来自敦煌石窟、古代名画、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及各种用香场景。书中辑录75个历代常用香方,并概述其做法。从本书还可以看到晚清时期北京香铺实景照片与传承有序的历代香事器具藏品。读者可以通过此书,直观的学习了解中华传统香事的基本常识。并通过器物陈设、司香技巧、品香审美等细节,厘清了中华香事与日本香道的基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