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能量

唤醒能量
作者: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译者:李赫楠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1.19
折扣购买: 唤醒能量
ISBN: 9787510810596

作者简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1986年),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 在现今全球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内容简介

一 悲伤之焰 (一)面对悲伤唯一的办法是不做任何抵抗 克:在这个国家,悲伤意味着什么?在这里,人们遇到悲伤 会怎么办?他们是否通过因果报应的解释来逃避悲伤?当遇到悲 伤时,印度人的头脑中在想些什么?佛教徒有一种处理方式,基 督教徒有另一种处理方式。印度人遇到悲伤时又是如何处理的 呢?是抵抗它,还是逃避它?抑或是使它变得合理化? 普:真的有许多面对悲伤的方式吗?悲伤是痛苦一某人死 去的痛苦、离别的痛苦。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面对这种痛苦吗? 克:逃避悲伤有许多不同的方式,然而面对悲伤则只有一种 办法。我们都熟悉的逃避的确是避免巨大悲痛的途径。你看,我 们通过解释来面对悲伤,但是这些解释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面 对悲伤的唯一办法是不做任何抵抗,无论是从外在还是从内心里, 不要做出任何远离悲伤的运动,而是完全处于悲伤之中,不要试 图超越它。 (二)逃避悲伤,是在糟蹋一种非凡无比的事情 普:悲伤的本质是什么? 克:悲伤,有个人的悲伤,伴随着失去你爱的人、孤独、分 离和对他人的担忧而生的悲伤。伴随着死亡,也有另外一种感情产 生,即他人的存在已经终止,而他却还有那么多想要做的事情。这 一切都是个人的悲伤。然后还有超越个人的悲伤,你看到有个衣衫 褴褛、蓬头垢面、低垂着头的人;他是无知的,不仅仅是对书本知 识无知,而是真正的深层无知。你对这个人怀有的感情既不是自怜, 也不存在对那个人身份的认同。并不是因为你比他处境更佳所以怜 悯他,而是你内心感受到人类悲伤的无限重负。这样的悲伤与个人 无关。它普遍存在。 普:当你谈话的时候,我内心一直有一种悲伤。没有直接的 原因导致这种悲伤,但它却与人类如影随形。他活着,爱着,他 产生依恋,然后一切结束。无论你所说的话有多么真实,在我们 身上存在这种无尽的悲伤。它将怎样终结?看起来好像没有答案。 前几天你讲过在悲伤中存在热情的全部行动。那是什么意思? 克:悲伤和热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否存在没有原因的悲 伤?我们知道的有作为因果的悲伤。我的儿子去世了,其中关系 到我对自己儿子的认同,我想要让他达成我没有实现的事,我的 追求通过他得以延续;当他死去,这一切都被否定了,我发现自 己完全丧失了所有希望。那样就出现了自怜、恐惧,出现了引发 悲伤的痛苦。每个人都是如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悲伤。 除此之外,还有时间的悲伤、无知的悲伤,对自身破坏性局 限的无知;不自知的悲伤;对处于自身存在的深处和超出存在的 美的无知的悲伤。当我们通过种种解释来逃离悲伤时,我们是否 知晓我们实际上正在糟蹋一件非凡无比的事情? (三)不从悲伤逃离,则爱的热焰产生 普:那么人该怎么做呢? 克: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是否存在没有原因的悲伤?” 我们都知道悲伤,也知道远离悲伤的行动。 普:你说的是没有因果的悲伤。有这样的状态存在吗? 克:从太古时代起,人类就伴随着悲伤生活。人不知道如何 去应对悲伤。因此,他或是膜拜,或是逃离。这两者其实是一样 的。而我则两者都不做,也不把悲伤当作觉醒的一种方式。那么 会发生什么呢? 普:我们具备的知识是我们理智的产物。悲伤则不只是这些, 它是心灵的一种运动。 克:我现在问你,悲伤与爱的关系是什么? 普:它们都是心灵的运动。 克:什么是爱?什么是悲伤? 普:两者都是心灵的运动。其中一个被定义为喜悦,另一个 则被定义为痛苦。 克:爱是快乐吗?你是说喜悦和快乐是一样的吗?不理解快乐 的本质,就不会有深度的喜悦。你无法邀请喜悦,喜悦自然而然发 生。这种发生可以转变成快乐。当快乐被否定时,悲伤就开始了。 普: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又不是 这样。 克:如我们所说,喜悦是不可邀约的。它自然发生。我可以 邀请快乐,追求快乐。如果快乐是爱,那么爱就能够被培育。 普:我们知道快乐不是爱。快乐可能是爱的一种表现,但它 不是爱。悲伤和爱产生于同一个源头。 克:我问的是,悲伤与爱的关系是什么?有悲伤存在的地方, 还会存在爱吗?悲伤就是我们刚才所探讨的一切。 普:我会说“是的”。 克:在悲伤中,存在分离和分裂的因素。悲伤中不是也存在 着许多自怜的情绪吗?这些和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爱有依赖 吗?爱有“我”和“你”的特性吗? 普:但是你谈到热情…… 克:当不存在从悲伤逃离的行为时,爱就产生。热情是悲伤 之焰,只有不逃离、不抵抗悲伤,这簇火焰才会被唤醒。这意味 着悲伤具有不分裂的品质。 普:从那种意义上来讲,悲伤的状态与爱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吗?悲伤是痛苦。你说在那种痛苦中,没有抵抗,没有逃离痛苦 的运动时,热情的火焰就会进发。奇怪的是,在古代的文字中, 认为爱(kama)、火焰(agni)和死亡(yama)是一样的。它们 被放置在同一水平;它们创造、净化、摧毁、再创造。这一切都 得有个结束的时候。 克:你看,就是这样。一颗领会了悲伤的头脑与随之而来的 悲伤的终结是什么关系呢?不再惧怕终结(即死亡)的头脑又具 备什么品质呢?当能量没有因逃离而消散时,能量就变成了热情 的火焰。慈悲意味着对一切的热情。慈悲即是对一切的热情。 新德里 1970年12月12日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