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儿童情绪管理系列/心教育经典译丛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儿童情绪管理系列/心教育经典译丛
作者: [美]约翰·戈特曼/琼·德克莱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46.90
折扣价: 30.50
折扣购买: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儿童情绪管理系列/心教育经典译丛
ISBN: 97872130554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情绪管理训练 ——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关 当黛安娜哄3岁的儿子乔舒亚穿外套的时候,她 已经快要迟到了。上班前,她需要先把儿子送到托儿 所。在一顿仓促的早餐和一场关于穿哪双鞋的争执后 ,乔舒亚的情绪也很紧张。他并不在乎妈妈1小时后 要参加一个会议。乔舒亚告诉妈妈,他只想待在家里 玩。当被告知这个想法不可能时,他感到伤心、生气 ,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开始放声大哭。 在保姆到来前5分钟,7岁的埃米丽哭着找爸妈, 喊着:“把我留给一个陌生人照看,这不公平!”爸 爸向她解释道:“埃米丽,这个保姆是妈妈的一位好 朋友。而且,爸妈想看的这场音乐会已经拖了很久了 。”“我还是不想让你们走。”埃米丽哭着说。 14岁的马特告诉妈妈,他刚被学校乐队开除了, 因为老师闻到有人在校车上吸大麻。“我向上帝发誓 ,那个人不是我。”马特说。但他最近正和一帮陌生 的男孩混在一起,学习成绩也在下滑。“我不相信你 ,马特,”妈妈说,“在你成绩回升之前,不准你外 出。”马特感到很受伤,也很愤怒。他一言不发,飞 奔出门外。 三个家庭,三场冲突,三个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 。这些家长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孩子情绪变得 激动的时候,如何与其交流。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 也想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对孩子有耐心。他 们知道,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充满挑战,他们想帮助 孩子,给孩子以支持和教导,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处 理问题,如何建立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然而,一 心为孩子好的愿望和把这些好的愿望变为现实,两者 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 教养子女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还涉及人性的另 一个维度,而这一维度是过去30年里专家给父母提供 的建议中从未涉及的:优秀的教养方式还需要情绪上 的指导。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在人们 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研究者发现,对情 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 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 ,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这种能力如今被称为“情 商”(EmotionalQuotient)。对父母而言,情商意 味着觉察到孩子情绪上的波动,具有共情(empathy )、抚慰、引导孩子平复情绪的能力。对孩子而言, 他们关于情绪的认识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的,情商 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拥有克制冲动的能力、延迟满足感 的能力、激励自己的能力、读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 和应对生活中高潮与低谷的能力。 《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作者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这样写道:“家庭生活是 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戈尔曼在这本著作中 用丰富而详尽的科学研究成果,让我们对这一领域的 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鲜活的小世界 里,我们学会了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了解了他人是 如何回应我们的感受,读出了他人眼中的希望或恐惧 ,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希望或恐惧。在这个 情绪学校里,不但家长对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 影响孩子,父母还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告诉孩子, 他们是如何处理情绪的,夫妻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一 些父母是非常有天分的情绪导师,而一些家长却糟糕 透顶。” 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情绪导师呢?在过去的20 多年里,作为一个研究父母与孩子间亲子互动的心理 学家,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在与伊利诺伊大学、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119个 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观察父母和孩子在情绪化的 时刻是如何回应彼此的。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 研究,从4岁直到他们步入青春期。与此同时,我们 对130对新婚夫妇进行了追踪研究,见证了他们从新 婚到生养孩子的全部过程。在研究中,我们对这些父 母进行了详尽的采访,内容涵盖他们的婚姻、对孩子 情绪化时刻如何回应,以及情绪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在他们与孩子相处,情绪变得紧张时,我们记录了 这些孩子对此发生的生理反应。当孩子愤怒或悲伤时 ,我们细致地观察并分析了父母在情绪上的反应。几 年后,我们对这些家庭进行了回访,了解孩子的整体 情况,包括身体健康、学业成就、情绪健康和社交关 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又令人信服的 答案。我们发现大多数父母都可以被归为两大类:一 类是给孩子在情绪上进行指导的家长,另一类是未在 情绪上给孩子指导的家长。我把那些与孩子共享情绪 的家长称为“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Emotion- Coachingparents)。他们就像运动教练,教给孩子 应对生活中艰难与坎坷的策略。当孩子表现出愤怒、 悲伤或恐惧等情绪时,他们不会抗拒,更不会忽略孩 子的感受。相反,他们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成生活的 一部分,把情绪化的瞬间当成教给孩子生命中重要课 程、建立更亲密关系的机会。 在研究中,一个5岁女孩珍妮弗的妈妈玛丽亚这 样说道:“如果珍妮弗伤心了,这就是一个需要我陪 伴她的重要时刻。我会对她说,我想和她谈谈,想知 道她的感受。”就像很多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一样, 珍妮弗的爸爸丹认为,女儿伤心或生气时,也是最需 要自己的时刻。丹表示,给女儿安慰让他感觉自己最 像个父亲,而且这种感觉是与女儿相处的其他时刻所 没有的。“我需要在她身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的, 她能战胜这个问题,甚至收获更多。”丹这样说道。 对于玛丽亚和丹这样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人 们往往用“温暖”“积极”来形容他们,事实也的确 如此。但反过来,温暖积极的家长却未必懂得传递给 儿女情商的真谛。事实上,温暖而体贴的父母往往不 能有效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些不能教给孩子情商的家长们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忽视型家长(Dismissingparents):他们漠 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压抑型家长(Disapprovingparents):他们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 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放任型家长(Laissez-Faireparents):他 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 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为了向你们展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和以上3种 父母是如何与孩子交流的,我们现在假设让黛安娜( 那位不想去托儿所的小男孩的妈妈)来演绎这4个不 同的角色。 如果她是忽视型家长,她可能会告诉儿子他不想 去托儿所的想法很可笑,离开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根本不需要感到难过。她极有可能会试着帮孩子从 消极情绪中挣脱出来,如用饼干哄他,或者告诉他老 师安排的活动有多有趣。 作为一个压抑型的家长,黛安娜会因为乔舒亚的 不配合而责骂他,告诉儿子自己厌倦了他放肆的行为 ,并威胁要揍他。 作为放任型的家长,看到乔舒亚伤心、生气,黛 安娜会拥抱他,和他一起共享情绪,告诉他想留在家 里的想法是完全正常的。但她接下来的做法却令人失 望。她既不想打骂孩子,也不想哄骗孩子,然而,待 在家里显然也是个无法接受的选择。到最后,她或许 会提议:我陪你玩10分钟的游戏,然后你乖乖去托儿 所。第二天早晨,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再度重演。 那么,情绪管理训练型的父母会怎么做呢?一开 始,她会和放任型家长一样,先对乔舒亚进行共情, 让他知道妈妈理解他为什么很难过。但她接着还会给 乔舒亚提供指导,告诉他如何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他们之间的对话或许会这样进行: 黛安娜:乔舒亚,赶快把外套穿好。我们该走了 。 乔舒亚:不要!我不想去托儿所。 黛安娜: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乔舒亚:因为我想和你待在家里。 黛安娜:是这样啊? 乔舒亚:是的,我就想待在家里。 黛安娜:天哪,我想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 ,我也想和你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一起读书,而不 是赶着出门。但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 过,会在9点钟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乔舒亚(开始哭了):但为什么呢?这不公平。 我不想去。 黛安娜:过来,乔希(把他抱到自己腿上)。我 很抱歉,亲爱的,但我们不能待在家里。我猜你一定 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乔舒亚(点头):是的。 黛安娜:还有点伤心? 乔舒亚:嗯。 黛安娜:我也感到有点伤心(她抱着乔舒亚,让 他哭了一会儿)。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 ,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托儿所。我们就能一 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乔舒亚:吃好吃的煎饼,看动画片。 黛安娜:不错,那一定会很棒。还有别的吗? 乔舒亚:我们能带我的玩具手推车去公园吗? 黛安娜:我觉得可以。 乔舒亚:凯尔能和我们一起吗? 黛安娜: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 ,我们出发吧,好吗? 乔舒亚:好的。 表面上看,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和忽视型家长有 相似之处,两类家长都引导乔舒亚想一些除了留在家 里以外的事情,但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分别。作为情 绪管理训练型家长,黛安娜认同儿子的难过情绪,帮 助他为这种情绪贴上标签,允许他体会自己的情绪, 在他哭的时候陪在他身边。从始至终,她没有试图把 他的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她更没有像压抑型家 长那样,因为乔舒亚难过而责备他。相反,她让乔舒 亚知道,妈妈尊重他的感受,并认为他的愿望是合情 合理的。 和放任型家长不同,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懂得为 孩子划定行为界限。虽然她花了几分钟时间来照顾乔 舒亚的情绪,但同时她让儿子知道,她会因此而迟到 ,违背对同事们许下的诺言。对此,乔舒亚感到有点 失望,但这种情绪是他和妈妈都能够应对的。在乔舒 亚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体会并接受这种情绪后, 黛安娜又接着让他知道,他可以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 来,明天会更精彩。 这种回应方式,是我们在研究中见证的诸多成功 亲子关系的典型。这个过程具有以下5个必备的步骤 ,包括: ·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 指导的好机会;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 可孩子的情绪;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用言语为情绪贴上标签; ·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和很多成长的道路一样,要想成为更好的父母, 家长必须首先对自己进行审视。我们在家庭实验室中 的研究或许能帮你完成这一步。显然,我们不能给每 个家庭提供与我们研究对象同样详细、深入的分析。 不过,我们可以提供下面的自我测试,帮你评估自己 教养子女的方式。测试结束后,你将看到我们总结出 的4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及对每种教养方式的 详细描述。你也将读到,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同的教 养方式是如何对孩子产生影响的。 <p>“婚姻教皇”、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约翰 戈特曼经典作品。<br/>  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主编推荐,情商之父丹尼尔 戈尔曼专文推荐。<br/>  洞察4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商的长期影响,了解0岁到青春期孩子教养的本质。<br/>  “心教育经典译丛”已出版图书包括《教出乐观的孩子》;“儿童情绪管理系列”已出版图书包括《爆脾气小孩》,将出版图书有《让孩子远离焦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