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4三国英雄)
作者简介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以及“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等。
内容简介
"这里选了三位英雄的“高光时刻”,写得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可见古代史家的文学功夫。典韦对战吕布部队,用“十步”“五步”制造紧张感,被后世千千万万描写近战的文学作品借鉴模仿。李孚假扮敌军将领,大张旗鼓进了邺城,在打草惊蛇之后,还能用另一个计谋顺利出城,惊险刺激,读之不觉屏息。陆逊则是典型的“腹黑”文官形象,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刻突然提出分析建议,令读者和他的上司,都被他的洞察力惊出一身冷汗。 ——编者按 史书中的三国英雄:耍帅的巅峰,腹黑的典范 典韦近战退敌 荀彧与夏侯惇死守鄄城,吕布一时攻不下,将部队向西撤退,驻屯濮阳。程昱则稳住范县(今河南濮阳市范县)、东阿(今山东聊城市东阿县),挡住陈宫军队,并维持曹操大军回防鄄城的路线。 曹操回到兖州,虽然地盘只剩鄄、范、东阿三城,可是他分析:“吕布在短时间内拿下一个州(兖州),不晓得据守东平,切断亢父、泰山要道,占据险要以截击我的归路,反而屯驻濮阳(富饶之地),可见他不懂兵法,不可能有大作为。”即刻部署反攻。 曹操对吕布的一支军队发动夜袭,得手。还来不及撤退,吕布已经亲率援兵杀到。这一战,从清晨杀到黄昏,决斗数十回合,吕布越战越勇。曹操见难以抵挡,招募敢死队发动冲锋,以挫敌人锐气,敢死队由司马典韦率领。 吕布军队弓弩齐发,箭如雨下。典韦正眼都不瞧一下,吩咐左右:“敌人距十步时告诉我。” 左右说:“敌人已经十步了。” 典韦仍不动作说:“五步时再告诉我。” 敌人逼近,敢死队员承受极大压力,急喊:“敌人来啦!” 典韦手持铁戟,大吼一声跃起,杀入敌阵,挡者应手而倒,这才让吕布的军队稍稍后撤。这时,暮色渐垂,曹操趁机脱离战场。曹操擢升典韦为都尉,统领近身侍卫数百名,日夜保护大帐。 李孚出入邺城 袁尚看到袁谭渐渐恢复实力,心里比看到曹操来袭更不舒服,于是留下审配守邺城,自己领军又去攻击袁谭。曹操改变战术,在邺城四周挖掘壕沟,全长四十里。起初只挖了浅浅一道,步兵可以涉水而过,审配在城上望见,纵声大笑,没有出兵破坏。但那是曹操故意松懈敌人心防的战术。他暗中安排器械兵力,一夜之间,挖成一条宽两丈、深两丈,骑兵跃不过的河沟。然后引漳河之水注入,邺城于是成为一个孤岛,一粒米都进不去,城中发生饥馑,人民饿死的超过一半。袁尚得报,只得撤军回救邺城。 袁尚派主簿李孚设法穿透包围圈,入城与审配联络。李孚作曹军军官装束,只带着三名骑兵,在黄昏时分到达邺城,自称是“都督”,从北面循着围城军队标志,一路向东巡查,处处呵责围城将士,见有犯规者,按曹军军令处罚。 就这样,经过曹操大营前面,到了邺城正南门。再次对围城军官大发雷霆,将军官捆绑,下令兵士打开围城工事,然后迅速奔驰到了城下,向城上呼喊。守军垂下绳索,将李孚吊上。审配等看到李孚,悲喜交加,全城欢声雷动,高呼万岁。 围城曹军将此事报告曹操,曹操笑着说:“他还得出城才算完成任务。能进城算他本事,看他怎么出城。”下令严加检查人员出入。 李孚当然知道,不能再用冒充的方法出城。他要审配集合城中老弱,全部驱逐出城,以节省粮食。曹军严格检查这批难民,不容李孚混在里头,忙得人仰马翻都没有查出奸细。 到了晚上,城内再送出数千人,每人手持白旗,从邺城南面三个门,分别出城投降。李孚和三名随从,混在人群之中,乘夜突围而去。 陆逊低调登场 关羽降于禁、斩庞德,威胁到中原,曹操甚至考虑将大本营自许昌北迁邺城。司马懿和蒋济建议:“派人游说孙权,抄关羽的后路,答应将长江以南都割给他,则樊城的包围自然解除。”曹操采纳。 在此之前,孙权曾经向关羽提亲,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孰料关羽将孙权的使者骂了回去。《三国演义》中,关羽说了一句“虎女不嫁犬子”,粗鲁无礼且态度骄横,孙权当然怒不可遏。于是在曹操派使者来,提出前述条件,孙权乃将吕蒙召回建业密商大计。 吕蒙宣称“病重,回京就医”,经过芜湖时,定威校尉陆逊对吕蒙说:“你远离防区,难道不担心关羽?” 吕蒙说:“你说得是,但我的病真的很重。” 陆逊说:“关羽自负其骁勇,气势凌人。他才刚刚取得大胜,想必更加骄傲,也更加轻忽。他一心北伐,完全不将我们放在眼里,听说你病重回京就医,肯定更不防备。趁这个时候发动突袭,一定可以制服他。你回京见到至尊(至尊指孙权,曹操封魏王,汉备自称汉中王,孙权尚未称王,但不宜再称“吴侯”,否则矮了半截),请妥善计议。” 吕蒙称病回京,原本就是欺敌之计。如今陆逊的说法,竟然与他的想法完全一致。吕蒙不知道陆逊是已经看破却佯装不知,还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在与孙权计议之前,只能继续装病,说:“关羽一向英勇,如今建立大功,声势更壮,不容易对付,切莫轻举妄动。” 回到建业,孙权与吕蒙商定,要突袭关羽,由吕蒙担任总司令。可是这欺敌之计必须继续,吕蒙不能回到防区。 孙权问吕蒙:“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 吕蒙答:“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当重任。同时他知名度尚低,不会引起关羽的猜忌,是最恰当的人选。” 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接替吕蒙,镇守陆口。陆逊到任,写信给关羽,大加颂扬关羽的功业,措辞谦卑,还暗示向关羽效忠。 关羽见信大乐,抽调军队,向北增援樊城。 " "要说“三国”,值得说的人物可太多了,每位都面貌鲜明、性格独特,难以取舍。《三国英雄》就是一本说三国英雄人物的书,它把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分解成一百个小故事,删繁就简,保留历史主干和最精彩的细节,也勾勒出了一百来个简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读完会发现,有些人威名垂千古,其实各有各的扭捏。比如曹操,喜欢玩语言游戏(“一合酥”“鸡肋”“阔”),热衷立人设(自己写一些热烈剖白心迹的文章,还拿剑逼许劭帮他立人设),偶像包袱一吨重,打了败仗就自黑解惭。又比如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但是不主动自荐或托人引荐,而是借亲友在家乡造舆论,等有眼光、有资质的豪杰上钩,促成“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还有些人在书中故事里、包括在历史中,都一闪而过,但是令人意难平。比如仁厚爱和平却守不住地盘的刘虞,勇武大气却英年早逝的孙策,会忍不住在心里为他们计算历史的其他可能性。 除了精彩的人物故事,这本《三国英雄》还整理出一些与书中故事和人物有关的典籍段落,来自《资治通鉴》《三国志》,还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所选段落所记事件本身与所用修辞都非常精彩,注释也比较严谨,保留了古文的原汁原味。我们在读故事、学历史的同时,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