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20/20231113201357754.jpg)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4.30
折扣购买: 闻一多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
ISBN: 9787540217471
可怕的冷静 一个从灾荒里长成的民族,挨着一切的苦难,总像挨着天灾 一样,以麻木的坚忍承受打击,没有招架,没有愤怒,甚至没有呻 吟,像冬眠的蛰虫一般,只在半死状态中静候着第二个春天的来 临,——这样便是今天的中国,快挨过了第七个年头的国难,它 会准备再挨下去,直到那一天,大概一觉醒来,自然会发现胜利 就在眼前。客观上,战争与饥饿本也久已打成一片了,因此,愈 是实在的战斗员,愈有挨饿的责任,不像人家最前线的人们吃得 最好最饱,我们这里真正的饿殍恰恰就是真正的兵士。抗战与 灾荒既已打成一片,抗战期中的现象,便更酷肖荒年的现象了。 照例是灾情愈重,发财的愈多,结果贫穷的更加贫穷,富贵的更 加富贵。照例是灾情严重了,呼吁的声音海外比国内更响,于是 救济的主要责任落在外人身上,而国内人士,相形之下,便愈能 显出他们那“不动心”的沉着而雍容的风度了。现在一切荒年的 社会现象在抗战中又重演一次,不过规模更大,严重性更深刻些 罢了。但是说来奇怪,分明是痼疾愈深,危机愈大,社会表层偏 要装出一副太平景象的面孔。配合着冠冕堂皇的要人谈话和报 纸社评的,是一般社会情绪——今天一个画展,明天一个堂会, “顾左右而言他”的副刊和小报一天天充斥起来,内容一天比一 天软性化。从抗战开始以来,没有见过今天这样“众人熙熙,如 享太牢,如登春台”的景象,这不知道是肺结核患者脸上的红晕 呢,还是将死前的回光反照! 一部分人为着旁人的剥削,在饥饿中畜生似的沉默着,另一 部分人却在舒适中兴高采烈的粉饰着太平,这现象是叫人不能 不寒心的,如果他还有一点同情心与正义感的话。然而不知道 是为了谁的体面,你还不能声张。最可虑的是不通世故而血气 方刚的青年,面对这种事实,又将作何感想?对了,怕动摇抗战, 但饥饿能抗战吗?粉饰饥饿就是抗战吗?如果抗战是天经地 义,不要忘记当年的青年,便是撑持这天经地义最有力的支柱, 可见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 永远是不盲目的。原来非常时期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审慎,而是 勇气,而在这上面,青年是比任何人都强的。正如当年激起抗战 怒潮的是青年,今天将要完成抗战大业的力量,也正是这蕴藏在 青年心灵中的烦躁。这不是浮动,而是活力的脉搏。民族必需 生存,抗战必需胜利,在这最高原则之下,任何平时的轨范都是 暂时可以搁置的枝节。火烧上了眉毛,就得抢救。这是一个非 常时期! 如果老年人中年人能负起责任,那自然更好,但事实上,战 争先天的是青年人的工作(它需要青年的体质和青年的热情), 所以如果老年人中年人肯负起责任,也只是参加青年的工作,或 与青年分工合作,而不是代替青年的工作。战争既先天的是青 年的工作,那么战时的国家就得以青年的意志为意志,虽则在战 争的技术上,老年人中年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少的。 从抗战开始到今天,我们遭遇过两个关键,当初要不要抗 战,是第一个关键,今天要不要胜利,是第二个关键,而第一个关 键本来早已决定了第二个,因为既打算抗战,当然要胜利。但事 实上目前的一切分明是朝着与胜利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可怪 的,是一部分人虽然看出方向的错误,却还要力持冷静,或从一 些烦琐的立场,认为不便声张,不必声张。眼看青年完成抗战, 争取胜利的意志必须贯彻,然而没有老年人中年人的智慧予以 调节与指导,青年的力量不免浪费。万一还有人固执起来,利用 他们的地位与力量,阻止了青年意志的贯彻,那结果便更不堪设 想了。时机太危急了,这不是冷静的时候,希望老年人中年人的 步调能与青年齐一,早点促成胜利的来临!大众的坚忍的沉默 是可原谅的,因为他们是灾荒中生长的,而灾荒养成了他们的麻 木,有着粉饰太平的职责的人们是可原谅的,因为他们也有理由 麻木。可是负有领导青年责任的人们,如果过度的冷静,也是可 怕的,当这不宜冷静的时候!P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