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课后阅读1 博学之后才有创新? 在我给学生讲过创新思维课后,一位学生在学习 论坛里发了一个帖子,大意是博学之后才有创造。我 从中还读出了这样的潜台词:与其搞什么虚无缥缈的 创新教育,还不如老老实实打好基础、学好知识再说 。 这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跟我前面提到的 那位大学副校长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这些观点都认为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 强;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是不同阶段的事情;只有先 学好了知识,才谈得上创新。有人甚至认为“除了所 掌握的知识存在差异外,没必要认为创新的人与没有 创新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观点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细分析就大 可商榷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如何解释很多科学家 、艺术家、发明家都是在年龄还不大、知识还不十分 丰富的时候就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发明?这方面的事例 不胜枚举。例如,我国山西省绛县小学二年级学生李 珍就有三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中学生史丰收发明了独 特的速算法;北京工人吴作礼只有高小文化,却有30 多项发明;上海15岁的姑娘杜冰蟾1990年发明了震惊 学界的“汉字全息码”;高斯17岁就提出了最小二乘 法;伽利略20岁发表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论述;牛 顿23岁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海森堡24岁建立了大量 子力学;爱迪生16岁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爱因斯 坦最初沉湎于奇妙深邃的“想象实验”(以光速跟着 光速跑)时,还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正式创立相对 论时也不过是知识相对较少的26岁的青年人;图灵发 表奠定整个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的论文时年仅24岁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研究人员在对数 千名发明者的成就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人生中的第一 次重大灵感的出现时间最有可能是在29岁。 还有不少例子证明创新并不是博学者的专利,有 时某个领域的“外行”反而比“内行”更容易有所发 明和创造。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惠特曼,完全打破通 常的诗歌规范,创造出一种极富革命意义的自由体诗 歌,他创作的独具一格的《草叶集》成为美国文学登 上世界文学殿堂的开山之作。惠特曼并不是学富五车 的学者,而是一个曾经做过木匠、排字工人、小报编 辑的“粗人”;地质学中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由德 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并论证的;被恩格斯誉为“近 代化学之父”的英国道尔顿,他在提出化学原子论时 ,还是一个化学知识很少的气象学家。正是由于他的 化学知识少,不了解当时化学家用来解释混合物与化 合物区别的亲和理论,才使得他未受任何框框的束缚 ,从当时化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溶液均匀性问题中 揭示了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倍比定律,并且进一步提出 了“化学原子论”。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年龄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之 后,反而江郎才尽,再也做不出年轻时那样的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