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1.40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中华经典藏书)
ISBN: 9787511328366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二十岁时就中了进士甲科。曾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在政治思想上,司马光是比较保守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在其主持朝政时,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奉旨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一生的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在文学、经学、哲学、医学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历史上,司马光和孔子、孟子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
晋国自晋文公之后,国君的权力日渐衰 落,晋国的大权掌握在智、赵、魏、韩四大 家族的手中,尤以智家势力最大。当初,智 宣子打算立智瑶做继承人。智果得到消息后 就劝他说:“我觉得立智瑶不是最好的选择, 不如改立智宵。虽然智瑶有很多方面超过了 一般人,但是他却有一个方面是致命的缺点。” 智宣子听到后问:“那你说说看,智瑶有 什么致命的缺点?” 智果回答说:“智瑶虽然很聪明,但是做 起事来却不仁不义。如果让他继承爵位的话, 恐怕我们智氏就要灭亡了啊!” 智宣子听后不以为然,没有听从智果的 劝告。 智宣子死后,智瑶成为智家的族长,并 掌握了晋国的大权,称为智襄子,而晋国也 开始走向衰亡。 这个智瑶果然像智果说的那样,虽然具 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却专横跋扈,残暴 无道。有一天,智瑶找来了大夫韩康子和魏 桓子,与他们一起在蓝台喝酒。酒席宴间, 智瑶不但戏弄了韩康子,而且还侮辱了他的 家臣段规。 智瑶又提出让韩康子把地割让给他,韩 康子听后本来不愿给,可是段规却说:“先不 要着急,我们不如答应他的条件。这个智瑶 既贪婪又凶狠,如果我们不给他,他一定会派 兵讨伐我们的,以我们的实力,肯定会战败。” 韩康子觉得段规说得有道理,就把一块 非常好的地给了智瑶。这下智瑶尝到了甜头, 紧接着又向魏桓子要地。这魏桓子本来也不 想给,可是他手下的谋士任章劝他说:“智瑶 现在无故向自己的大夫索要土地,一定会招 来很多人的怨恨。不过,现在还不是和他硬 拼的时候,不如答应他的要求,助长他的骄 横气焰。这样一来,智氏恐怕就离灭亡的时 间不远了。” 魏桓子觉得任章说得有理,也给了智瑶 很好的一块地。于是,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 土地。 赵襄子说什么也不答应智瑶的要求。智 瑶还从来没被人拒绝过,一气之下就联合韩 魏两家的军队一起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一看形势危急,就按照他已故父 亲的指示,投靠了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的尹铎。 智瑶一看赵襄子跑了,马上带兵包围了 晋阳。为了逼死赵襄子,智瑶命人引水灌淹 晋阳,大水很快就淹没了整个晋阳城。即使 是这样,晋阳城内的百姓也没有一丝要投降 的意思。智瑶趾高气扬地坐在车上,冷笑了 几声,说道:“原来,一场大水也可以灭亡一 个国家啊!” 听到这些话,韩康子偷偷地用胳膊碰了 一下魏桓子,魏桓子也用脚偷偷地踩了一下 韩康子,两人都明白什么意思,就谎称要去 引水淹城,纷纷退了出去。 缔疵觉得事情不对,就对智瑶说:“主公, 我看这两个人一定会谋反的。” 智瑶奇怪地问他:“哦?你怎么知道的? 你凭什么这么说?” □疵回答说:“我是从他们的表现判断出 来的!你想,他们两家和我们一起攻打赵氏, 眼看赵氏就要灭亡,他们马上就能分到赵国 的土地,可为什么还愁眉不展呢?我觉得, 他们一定是有所顾虑,想要谋反。” 第二天,智瑶把缔疵的话一五一十地全 都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听后吓出了 一身冷汗,赶忙辩解说:“不不!这个家伙其 实是在为赵襄子办事啊!他想挑拨我们之间 的关系,使我们不能攻下赵氏。您想,我们 难道放着赵家的土地不要,却偏偏去谋划什 么不可能成功的事吗?” 智瑶觉得有道理,就放他们两个走了。 这时,缔疵也走了进来,就问智瑶:“您是不 是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了?” 智瑶说:“是啊,你怎么又知道了?” □疵回答说:“我刚才看他们二人神色慌 张,不敢看我。可见,这两个人已经知道我 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啊!” 可是,这时的智瑶已经完全听不进劝告 了,反而把缔疵派去出使齐国。后来,赵襄 子和韩康子、魏桓子联合起来,用水淹的办 法打败了智瑶。最后,他们将智瑶和他的族 人全部杀死,只留下了辅氏。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 赵、魏三家灭了智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晋 国遂亡。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原名 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年轻的时候 就十分喜欢法家的主张,曾经在魏国的宰相 公孙痤手下做一名侍从。公孙痤死后,商鞅 听说秦国的秦孝公胸怀大志,广招贤才,于 是就前去投奔。 商鞅在和秦孝公的交谈中,提出了只有 通过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的观点,秦孝 公也表示赞同。但是当时的秦国人思想很保 守,所以都对商鞅提出的变法这件事表示不 满。商鞅就劝秦孝公说:“老百姓的思想是很 保守的,他们的目光也是很短浅的。国家做 什么事,在一开始的时候百姓是不能理解的, 但是等到这件事办成了他们就会非常高兴。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受百姓思想的左右,必 须进行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 秦国的贵族大臣甘龙坚决反对变法,对 秦孝公说:“商鞅的说法是错误的,只有按照 祖宗定下来的法律治国,百姓们才可以安居 乐业。” 商鞅马上反驳甘龙的说法,陈述变法的 好处,指出因循守旧的坏处。秦孝公听后, 觉得商鞅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商 鞅变法的主张。同时,秦孝公还任命商鞅为 左庶长(官职名称),让他处理所有与变法有 关的事宜。 很快,商鞅的新法就拟订好了。新法规定, 秦国的百姓每五户编成一组,称为“伍”;每 十户又编成一组,称为“什”。“伍”和“什” 的成员都必须互相监督,如果有谁犯了法, 那么其他成员也要受到牵连,受到处罚。如 果有谁告发了罪犯或是把罪犯杀死,那么他 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但是如果有谁故意窝 藏罪犯或是与罪犯同流合污,那么他就会受 到严厉的惩罚。 新法同时规定,百姓想获得名爵,可以 通过战斗实现。如果在战争中立了功,那么 就可以按照功劳的大小得到官爵。但是如果 是为了一己私利打架斗殴的话,那么就会视 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判处刑罚。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