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音乐资料汇编

宜黄戏音乐资料汇编
作者: 宜黄县文化馆
出版社: 中国戏剧
原售价: 120.00
折扣价: 72.00
折扣购买: 宜黄戏音乐资料汇编
ISBN: 9787104047674

作者简介

宜黄县文化馆是**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是股级全额拨款公益性***。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群众性的艺术活动,用文艺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内容简介

一、宜黄县概况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建县于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迄今已有1761年历史,因县治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县域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2个垦殖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139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4万。地形地貌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概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宜黄县先后获得了中国百佳*具投资潜力县、江西省生态县、江西省森林城市、江西省**平安县、江西省*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江西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县城凤冈镇入选全国重点乡镇。 “风景宜黄”这边独好。宜黄生态优美,钟灵毓秀。这里山清水秀,山林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6.45%,犹如一座天然“大氧吧”。境内水系发达,宜水、黄水、曹水、梨水、蓝水5条水系纵横交错。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宜黄秀美的自然风光,境内有典型丹霞地貌特征的太极岩风景区,有全市**高峰*峰山,有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省级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以及绵延上百里的江南竹海风光,是全省第二个、全市**个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孕育了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明朝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清代禁烟名臣黄爵滋,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等历史名人。宜黄戏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京剧“二黄腔”的源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初由宜黄班演出;民间流传的禾杠舞入选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革命历史光荣,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的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等多次在这里进行革命实践活动。这里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始创于唐代的曹山寺是佛教禅宗曹洞宗的祖庭,成立于2016年的曹洞佛学院为全国第5家女众佛学院;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石巩寺,是马祖**道场。 二、二凡(二黄)调的由来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宜黄戏部分:宜黄戏,俗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产生于江西中部偏东的抚州地区宜黄县,主要流行于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盛行时曾流传到赣南、闽西的一些地方,1957年正式定名为宜黄戏 。 宜黄历来文风鼎盛,戏曲盛行。明代嘉庆年间以来,宜黄便有弋阳腔、乐平腔、徽州腔、海盐腔等声腔流行。宜黄戏剧是由明末清初之际的宜黄腔发展而成的。宜黄腔,俗称二凡,其基本曲调与各地皮黄剧种的二黄腔类似,当地人后来也称宜黄腔为“老二黄”。宜黄腔产生之后逐渐在江西各地流传,现今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如赣剧、东河戏、盱河戏、宁河戏等,都吸收了宜黄腔,并保留了“二凡”这个称呼。东河戏和信河戏的贵西班的老艺人称之为“宜黄调”。宜黄腔是板腔体的戏曲声腔。宜黄和省内一些戏班亦称为梆子乱弹腔或乱弹腔、弹腔。宜黄腔兴起之后,向外省流传。浙江绍兴、北京、广州都有宜黄腔的记载。 “二凡”调,京剧叫“二黄”调,也有写作“二簧”的。据我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家、学者常静教授考证说,之所以有两种写法,各有各的含义。“二黄”之称是依据产生的地名而来;“二簧”之称,是依据所使用的伴奏乐器而来。 关于“二黄”调的起源到底在哪儿?从清乾隆年间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即江西说、湖北说、安庆说(也叫安徽说)、陕西说。我们坚持认为,“二黄”调发源地就在江西宜黄县。 清乾隆时四川绵阳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中说:“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此书约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其中提到的江右,就是指江西。学者常静教授认为,这是至今见到记载“二簧”腔*早的资料。而其他地方说的重要依据是见到*早的资料记载:“丝弦竞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咙,酒馆旗厅都走遍,*无人肯听昆腔。”这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檀箤写的《杂吟》,诗中提到了二黄腔。仅就以上两位古人的诗句可以看出,江西说比其他地方说早九年,这是有力的依据。 后于嘉庆年间,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记述京师禁戏事说:“近*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安庆徽班进京本以“二黄”新声享誉京师,但昭梿在观看徽班进京演出后,不记录安庆“二黄”,只提宜黄腔在京流行,这说明他了解二黄本名就是宜黄,这又是一条有力的依据。还有戚震的《京华百六竹枝词》:“婉转珠喉服靓装,弋阳秦调杂宜黄。”由此看来,宜黄腔能在北京与**弋阳腔、秦腔并肩比美,且被文献所引证,足见宜黄腔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戏剧家流沙在他的《三考宜黄腔》论著中认为,西秦腔在南方演变的乱弹,是由高调变成了平调。这种平调出于扬州乱弹,在江西产生的便是宜黄腔。他还认为,平板吹腔、唢呐二犯是宜黄腔的原始曲调,它们经过宜黄艺人把伴奏乐器改为胡琴,才成为宜黄腔的(二黄腔)。并且推断说安徽的二黄是由江西传出去的。江西戏剧理论家苏子裕**赞同这一观点,苏先生在他的《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说,宜黄腔是由婺源戏班传入安徽安庆。(详见“从婺源徽班看宜黄腔入皖的变化”)。另外,流沙戏剧家还指出《新旧门神》的剧本中,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金胜元的抄本标明唱“宜王”,而耕心堂的本子却写作“二王”,如果再把这两本曲谱同嘉庆、道光年间徽调“二黄”的曲谱相对照,结果彼此之间十九相同。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我国戏曲中常出现的同曲异名的现象。在过去,像宜黄腔这样的民间戏曲,只有通过民间艺人在各地传开。由于流行区域方言不同,就会出现传讹现象。我们知道,江浙一带方言中“宜”与“二”同读“泥”,“黄”“王”不分同读“王”,所谓“宜黄”“二黄”“二王”都是一个读音,结果以讹传讹,相沿成习,就不奇怪了,宜黄腔就改名成了二黄腔;由于伴奏乐器的改变,又有人说成二簧腔。在本省范围内,一般都叫二凡、宜黄调、宜黄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剧,在释文中说:乱弹腔中的二凡是由江西宜黄腔传入的,其名不叫二黄,而叫二凡,也正是保留了宜黄腔的俗称;又说:清代乾隆年间,旧属饶州府浮梁县的景德镇窑户演戏,就出现一种“弹腔”(见郑廷佳的《陶阳竹枝词》),所谓弹腔为乱弹腔的简称,即宜黄腔,可见此腔已传到了饶州地区。又如在嘉庆年间(1796—1820)九江修水人刘介元主办的“凤舞班”,自称“宁州班子太公箱,宜黄调子乱弹腔”。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宜黄戏部分:清末以后,宜黄腔戏班从信河戏中吸收了西皮、浙调、吹腔、南北词等声腔剧目,发展成为多声腔乱弹剧种。 查阅《宜黄县志》(***分):清初,在宜黄本地这一路,发展有宜黄班、建昌班、广昌班、宁都班等,活动于赣东、闽西这一带。清末宜黄县戏班就有了文顺班,综合清光绪九年(1883年)在神岗乡罗坊演出……光绪七年(1881年),老福祥班剧目单(神岗应长寿藏)、启盛班曲目单(二都山前欧阳贵元藏)以及老艺人手抄本等资料整本戏共一百五十八本。其中专唱宜黄腔的有八十一本,代表剧目有《四国齐》《闹沙河》《白玉炉》《龙凤阁》等。宜黄腔崛起之后,因别于高腔诸调,人们耳目为之一新,便迅速被本省各地方戏所吸收,通过周边地区向外省流传。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宜黄戏部分:近代有**艺人李伍仂、李宗保、曾学近、何福建、罗火明、魏九桂等。 宜黄腔与西皮腔、皮黄腔、京剧的渊源 西皮起源于湖北,是秦腔与当地汉调结合的产物。戏曲史与戏曲音乐界大体认同它是出自西北梆子腔。根据《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记载,乾隆时期,扬州是当时江南*繁华的城市之一,在那里集中了各种戏曲艺术。有昆腔、高腔、罗罗腔、梆子腔。二黄腔(实为宜黄腔)由安徽安庆戏班也进入了扬州,由于它“色艺具佳,盖于本地乱弹”,深*群众欢迎。在这里,出现了多种声腔同台演出的综合性戏班,加强了与其他戏曲艺术的交流。与此同时,宜黄腔开始与湖北的西皮合流,形成了后来的汉剧,在安徽,因*楚调和秦腔的影响,艺人们也兼唱西皮二黄,形成了后来的徽剧。皮黄腔由此向西南等各路发展便演变成了川剧、滇剧、湘剧、桂剧……南北路等不同的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二黄腔与西皮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北京取得了剧坛首席地位。这一成就,是和京戏的成长分不开的。京戏就是以二黄腔和湖北的西皮为基础,并吸取了昆曲、高腔、梆子等唱腔的传统表演艺术而成的。又说:道光年间湖北名艺人王洪贵来京后,使徽、汉的二黄腔、西皮腔进一步合流,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初步确定了以二黄腔、西皮腔为主的京剧格局。在以后的*子里,通过上百个剧本反复演练,不断发展创造,皮黄音乐达到*完整成熟的地步。(以上对“二黄腔”的论述,笔者认为实为宜黄腔)。 京剧皮黄音乐在晚清戏曲中有突出的成就,它继秦腔之后,发展完善了戏曲音乐的板式化的结构,为戏曲音乐*好地塑造戏曲人物形象做出了新的贡献。也有人说,没有宜黄腔就没有与西皮的合流;也就产生不了皮黄腔;产生不了皮黄腔,也就产生不了京剧。宜黄腔“二凡仅丰富了全国各地戏曲的声腔,在晚清时,对中国封建社会戏曲音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宜黄戏、宜黄腔在中国戏曲**显示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它的继续存在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术研究价值。宜黄戏宜黄腔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兴衰的过程,已成为中国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对于探索研究戏曲演变规律是一个人理想的标本。 (2)独特的艺术价值。古老的宜黄戏、宜黄腔经几百年历史长河冲刷、沉淀,艺技双高,独特的宜黄腔永葆当年的美妙,*显示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3)演出欣赏价值。几百年来,宜黄戏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舞台,*到广大戏迷的喜爱。时至**,仍然魅力不减,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进来,他们翘首以待宜黄戏、宜黄腔在*多的舞台上再放异彩。 三、宜黄腔的音乐结构 宜黄戏音乐主要由唱腔、曲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在戏剧音乐结构中,唱腔(声乐)是主体,中国戏曲有很多剧目之所以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脍炙人口的唱腔。宜黄戏亦如此。 (一)宜黄腔二凡调的基本唱词结构 宜黄腔与西皮都有各自的基本唱腔,唱腔曲调虽不相同,但其结构却有相同之处。从唱调的文辞结构上看,都属于齐言对偶的上、下句结构,或称为“诗赞体”,唱词一般由七字句或十字句组成,每句的句格一般为三个句读,分别为二、二、三, 三、三、四。根据表述内容需要,也可以添字或减字,但三个句读的句格不变。表达内容的唱腔段落,即唱段,*短的由一对上、下句组成,长的唱段可以由十数对甚至几十对上下句组成,诗赞体的齐言对偶句为韵文,例如: 七字句唱段(选自宜黄戏《四国齐》) ??奸妃 罪恶 数不清(上句 起韵) ??勾结 敌国 害百姓(下句 押韵) ??狸猫 换去 皇太子(上句 不押韵) ??谎奏 哀家 产妖精(下句 押韵) 十字句唱段(选自宜黄戏《四国齐》) ??站立在 万花楼 纵览园景(起句 起韵) ??演武场 旗帜飘 刀*如林(下句 押韵) ??耳边厢 又听得 鸾铃急响(上句 不押韵) ??一个个 女兵将 赛过天神(下句 押韵) 以上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齐言对偶句的七字句和十字句的结构。这种诗赞体文辞的传统,可以说是从说唱艺术里传承下来的。在宜黄道情里及周边县市的道情里都可以找到。 (二)宜黄腔“二凡”调基本唱调结构(曲式结构) 二凡,在胡琴上定弦为5 2。老旦定正宫调(1=G)其他行当定小工调(1=D),它的唱腔*后落音也多结束在5 2两音上属徵调式,或商徵结合的调式特征。“二凡”节奏形式分为正板(原板)、简板(检板)、倒板(导板)、十八板、紧中缓(摇板、散板)等。 1.二凡正板 正板是一板一眼即2/4的形式,既能成独立唱段,又能与其他板式转接,上句为拖腔,下句为落韵。节奏平稳,起伏不大,旋律多为级进较平直。常用于叙事、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 无论宜黄腔、西皮调,从曲式结构来看,它们都离不开齐言对偶句文辞的制约,所以,曲调与上下文句相对应,由两个腔句组合而成,亦称乐句,合称为乐段,这是*小的乐段,是宜黄腔曲调结构*基本的单元。虽然形式短小,手法简单,但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那优美的旋律、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音调,流传到外省得到 “声色俱佳”的赞美。 宜黄戏,俗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产生于江西中部偏东的抚州地区宜黄县,主要流行于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盛行时曾流传到赣南、闽西的一些地方,1957 年正式定名为宜黄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