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全二册(肖复兴给青少年的读写课)
作者简介
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曾获“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近著有《兄弟俩》《我们的老院》《天坛六十记》等。
内容简介
读情境 ——读出文章的味道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名篇。孙犁先生以此为代表,抒发了战争文学中鲜有的阴柔之美。《荷花淀》中那位没有名字只被称作水生嫂的女人,不是以往赵一曼或刘胡兰式的英雄,却一样的让我们感动而难忘。她在残酷的战争压力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坚韧、勇敢与温柔的形象,长久地走进我们的心里,走进文学史的长廊之中。 每次读《荷花淀》,我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以往,我更多的是从水生嫂的性格、形象,和水生参军时她与姐妹们寻找各自的丈夫时的言行,以及与之相连的白洋淀的环境等方面来分析这篇小说。这一次重读,燃起我新的兴趣,令我有所触动的,则是小说中出现的苇眉子、菱角这样微不足道的景物。这些东西,都和荷花淀的生活乃至生存密切相关,是那里最为司空见惯的事物。它们既是小说书写的细节,也是小说构成的情境;既是人物的性情所至,也是小说氛围的弥漫。孙犁先生在写作中擅长寄情于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则要善于从这些景物所营造出的具体情境中,体悟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说一开始就让苇眉子先于人物出场: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苇眉子潮润润的,是因为在水乡的缘故,也是由于心情不错的缘故。尽管人物还没有出场,但是,人物的心情先在苇眉子上闪现,就像戏台上人物还没有出场,锣鼓音先响了起来一样。心情不错,才让这个晚上有明亮的月亮,还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接着,孙犁先生还是写苇眉子: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还是在以苇眉子来书写心情。心情确实不错,否则,苇眉子怎么会“柔滑修长”“又薄又细”?而且,活了一样,在她的怀里跳跃? 试想一下,如果苇眉子不是在怀里跳跃,而是在手上,或在膝上跳跃,还有这样的韵味和意境吗?必须是在怀里跳跃,苇眉子和水生嫂才有了这样的亲密样子,这既是心情的表现,也是形象的勾勒,是人物与乡土之间关系的密切而天然的流露。同时,小说中对待侵犯自己家乡的敌人的仇恨和抗争,才有了坚实的依托。只是,这一切,孙犁先生写得含而不露。 对苇眉子的书写,并没有到这里为止。孙犁先生进一步书写苇眉子,充分运用苇眉子,让苇眉子作为下面女人等待丈夫的出场前的音乐背景。这既是女人的心情展示,也是丈夫回家时带来要参军的消息的铺垫。他让苇眉子作为心情不错意境美好的代言者,有意和丈夫参军打仗的消息,做一个对比。这是以弱对强,以美好对残酷,甚至蕴含着生离对死别,孙犁先生写得含而不露。 看孙犁先生是这样写的: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时,苇眉子已经变成了编好的席,而且,是一大片的席,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和云彩上。这是小院里的一幅画。另一幅画,则由苇眉子扩展到了白洋淀上,不仅是雪地和云彩,而是一片更为宽阔的银白世界。在这里,还捎带写出了荷叶和荷花悄悄在远处隐现。苇眉子,便如同一个特写镜头,然后拉出一个长镜头,将我们从小院带到白洋淀。这时候,水生出场了。这是一个多么恰当的出场背景呀。苇眉子,如同一枚灵巧的绣花针,为我们绣出了一幅水乡温馨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是为水生出场做铺垫,也是为了和后面在荷花淀里与敌人残酷而血腥的战争,做出的场景的对比和情绪的烘托。 丈夫突然要去参军打仗,毕竟是残酷的战争,面临的是生离死别,丈夫托付给女人的是一家老小,甚至还有面临被敌人活捉时的同归于尽的可能性。做妻子的再坚强,也难免会心里震动一下。但是,孙犁先生没有写女人心里的震动,他只是让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依然运用的是苇眉子这个在前面已经出现的几乎是形影不离的道具: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多么巧妙,又那么恰如其分,苇眉子,已经和女人融为一体。孙犁先生从来都不愿意直接书写人物的心情,他总能随手在身边,或在小说的行进中,找到书写心情的替代物,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像女人编席一样细致而缜密。他将看不见的心情写得清晰可见,并能够触摸到一个即将和丈夫分别且是战争中生死未卜的分别时的细微感情,让我们读时心怦然一动。 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水生嫂和几个姐妹到白洋淀找自己的丈夫,即那句有名的过渡句:“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藕,自然也是白洋淀的特产,便也成了心情自然而然的借喻。在这一部分,孙犁先生写到了荷叶和荷花,不像写苇眉子一样是为了人物的心情和小说的氛围,而是有自己明确的指向: 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或许,说荷花箭是哨兵,这样明确的象征,是可以料想得到的,并不多么新鲜。但是,在这段叙事中,有这样一小节对菱角的书写,可能会被我们忽略,却也可能会让我们读出别一番滋味。 女人划着小船在白洋淀寻找各自的丈夫却没有找到的时候,孙犁先生横插一笔写道: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生长去了。 两次“顺手”,看似信手拈来的闲笔,却又手到擒来,菱角同苇眉子一样,都是水乡常见之物,一样为人物的心情描写服务,拿是拿得起,放又放不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将几个没能找到各自丈夫的女人落寞的心情,从捞上来又丢下去的菱角中委婉而别致地道出,在菱角被捞出又丢下的起落之间,为我们划出一道漂亮而动人的心理弧线。 孙犁先生善于在小东西上做文章,使小说达到曲径通幽的境界。荷花淀里最为常见的苇眉子和菱角,方被孙犁先生点石成金,写成了活物。在小说的结尾,孙犁先生写了这样一笔: 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似的海里。 小说又回到了起始点,又回到了苇眉子。只是,在这时候,“柔滑修长”“又薄又细”的苇眉子,已经变成了一片芦苇的海。小说至此气韵相通,浑然一体。 我们可以看到,孙犁先生把苇眉子、菱角,一直到最后扩展成一片芦苇的海,所营造的都是属于白洋淀,也是属于孙犁先生独有的艺术情境,或者叫作艺术氛围。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艺术情境或艺术氛围,这篇《白洋淀》还会让我们这样爱读吗?还能够从我读中学的时候,到今天的孩子们读中学的时候,都会被选入语文课本里,让几代人阅读吗? 推荐阅读 ☆ 孙犁《荷花淀》 *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读书笔记怎样写?阅读,由入门到精通 *巧读上百部殿堂级文学经典,领略文字的魅力,触摸作家的文学世界 *细解有效阅读的策略与要义:细读、对读、关联阅读、拆读、深读、重读、精读…… *全新绘图,图文结合:作者肖复兴亲笔手绘彩色插图+内文全新绘图 *附赠作者亲笔信,愿青少年培养阅读兴趣,重建阅读习惯,寻找到有效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