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银行家

穷人的银行家
作者: (孟)穆罕默德·尤努斯|译者:吴士宏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55
折扣购买: 穷人的银行家
ISBN: 9787108054197

作者简介

穆罕默德·尤努斯,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的吉大港,毕业于达卡大学,得到富尔布赖特(Fullbright)奖学金后赴美,在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学习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2006年10月l3日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内容简介

孟加拉最大的港口吉大港(Chittagong),是一个 有300万人口的商业城市。我是在吉大港老商业区中 心的博克瑟哈特大街(Boxirhat Road)长大的。大街 上有一条刚刚够一辆卡车通过的繁忙的单行车道,将 查克太港(Chaktai)与中心作坊市场连在一起。 我家处在大街上珠宝商聚集的桑那波蒂 (Sonapotti)。我们住在20号,是一座两层的小房子 ,楼下是我父亲的首饰作坊。小时候,我的世界充满 了大街上的喧闹声和汽油味道。卡车与手推车永远在 我们的街上堵塞着,我整天都能听见司机的争吵、叫 喊和鸣笛声,永远是一派狂欢的气氛。夜半时分,街 头的小贩,玩杂耍的,和乞丐们的吆喝呼喊声终于渐 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我父亲作坊中的锤击声、锉 磨声与抛光的声音。 我们只占据了楼上的厨房与四个房间:母亲的房 间,收音机房间,主房间和餐厅,餐厅一天铺三次地 席,供我们全家用餐。平屋顶是我们的游戏场,玩倦 的时候,我们经常注视着楼下的顾客与在后房做工的 金匠来消磨时间,或者就看着外面那无尽变换的街景 。 博克瑟哈特大街20号是父亲在吉大港的第二个商 号,第一处商号被一枚日军炸弹炸毁了,父亲只好放 弃了它。1943年,日本人入侵邻国的缅甸,并威胁着 整个印度。然而吉大港一直没有遭到严重的空袭,日 本飞机扔下的更多是传单。我们很喜欢从房顶上看那 些传单像蝴蝶般向城市飘落下来。但是,当我们第二 座房子的一面墙被曰军的炸弹炸塌后,父亲迅速将我 们转移到安全之地——他的家乡巴图亚村(Bathua), 我是在战争爆发之初出生在那里的。 巴图亚离吉大港大约七英里远。我的祖父在那里 拥有土地,他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农作,但是他对首 饰行业更有兴趣。他的长子,我的父亲杜拉·米亚 (Dula Mia)也进入了首饰行业,并很快成为当地首屈 一指的制造商和为穆斯林顾客服务的珠宝饰品商人。 父亲是个心肠很软的人,他很少处罚我们,但对我们 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他有三个铁保险柜,每个都有 四英尺高,嵌装在商铺柜台后面的墙壁里。店铺开门 时,他让保险柜也敞开着。保险柜厚重的门里面是镜 子和格子,看上去根本不像保险柜,而更像是商铺货 架的一部分。在每日的第五次祈祷之前,也就是关门 时分,父亲会把这些保险柜的抽屉都关起来。直到今 天,我仍然能记起那些没有上油的合叶发出的吱扭声 和每个保险柜上的六把锁一一被锁上时所发出的咔嗒 声。这些声响刚好给我和哥哥萨拉姆(Salam)足够的 时间,丢下手头正在做的无论什么事飞跑到书本旁。 只要父亲看到我们坐在那儿读书,他就会高兴地说: “好孩子,好小伙子。”然后他就去清真寺做祈祷了 。 父亲一生都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曾三次去麦加 朝圣。他总是一身白色的穿戴,白色的拖鞋,白色的 宽松裤,白色的束腰外衣和一顶白色的祈祷帽。那副 方框玳瑁眼镜和花白的胡子,使他具有知识分子的样 貌,但他从来就不啃书本。拥有一个大家庭和一个成 功的企业,使他没有什么时间来查看我们的功课,他 也不喜欢那样做。他将生活分别投入到工作,祈祷, 与亲人们身上。 与父亲形成对比,我的母亲索菲亚·卡图恩 (Sofia Kha—tun)是一个有决断的坚强女人。她是家 中的纪律执行者,一旦她咬住下嘴唇,我们就知道, 别想试图使她改变主意了。她想要我们都像她一样有 条有理。她对我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母亲十分善良 并充满同情心,总是周济从遥远的乡下来看望我们的 穷亲戚。是她对家人和穷苦人的关爱影响了我,帮助 我发现了自己在经济学与社会改革方面的兴趣。 母亲出身于一个小商贸者之家,家人从缅甸采购 货物来贩卖。她的父亲把拥有的土地大部分都租了出 去,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写编年史,吃美食。这 最后一个爱好最令他的孙儿们与他亲近。早年间,我 记得母亲经常穿一件滚着金边的鲜艳纱丽(sari),乌 黑的头发总是在前面向右分缝,后面盘成一个饱满的 发髻。我非常爱她,我肯定是最经常拽着她的纱丽要 求关注的那个孩子。最重要的是,我记得她讲的故事 ,她唱的歌,比如关于卡巴拉(KarbMa)的悲惨故事。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