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之光/福克纳作品精选系列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押沙龙,押沙龙!》(1936)、《八月之光》(1932)等。这些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福克纳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创新潮流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莉娜坐在路旁,望着马车朝她爬上山来,暗自在想: “我从亚拉巴马州到了这儿,真够远的。我一路上都是走 着来的。好远的一路啊。”她想着虽然我上路还不到一个 月,可我已经到了密西西比州,这一次,离家可真够远的 。打从十二岁起,我还没离开多恩厂这么远过呢。 父母去世之前,她从未去过多恩厂,尽管一年里她要 去镇上七八次,每次总是在星期六,坐着马车,穿上邮购 来的衣裙,一双光脚*子踏在马车底板上,而鞋子却用张 纸包好放在座位旁边。等马车快进镇子的时候她才穿上鞋 。她长成个大姑娘后,总要叫父亲把马车停在镇口,让她 下来步行。她不肯告诉父亲为什么她宁肯步行而不愿坐在 车上。他以为她喜欢平坦的大街和街边的人行道。实际上 ,她认为这样一来,看见她的人,她走路遇到的人,都会 相信她也是个住在城镇里的人。 她十二岁那年,父母双双在同一个夏天去世,死在一 个只有三间小房一处公用厅堂的小木屋里,死在一间点着 虫绕蛾飞的煤油灯的房里,室内光秃秃的地板被光脚长年 累月地踩踏,平滑光亮得像用旧的银器。她是家里活下来 的孩子中*小的一个。先是她母亲去世,临死时她说:“ 好好照顾你爹。”莉娜这样做了。后来有**,她父亲说 :“你去多恩厂跟麦金利过*子吧。收拾收拾东西,做好 准备,他一来你就说跟他走。”说完他便咽了气。她哥哥 麦金利赶着马车来了。下午他们便把父亲埋在乡村教堂后 面的小树林里,用松木板立了块墓碑。第二天早上,她和 麦金利一道坐上马车去多恩厂,从此离开了家乡,虽然当 时她可能还不知道这一走便永远不会回来了。马车是她哥 哥借来的,他答应过要在天黑以前归还。 她哥哥在厂里干活。村里的男人不是在这家厂里做工 便是为它服务。这家厂采伐松木,已经在这儿开采了七年 ,再过七年就会把周围一带的松木砍伐殆尽。然后,一部 分机器,大部分*作这些机器的人,靠它们谋生的人和为 它们服务的人,就会载上货车运到别的地方去。由于新机 器总可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添置,有些机器便会留在原地 :立在断砖头和杂*堆中的车轮,形容憔悴,扎眼刺目, 不再转动,那副样子真叫人触目惊心;还有那些掏空内脏 的锅炉,以一副倔头倔脑、茫然而又若有所思的神情支撑 着生锈的不再冒烟的烟囱,俯视着到处都是树桩的、肃杀 肃静而又荒凉的田野——无人耕耘,无人栽种,经过年复 一年的绵绵秋雨和春分时节的狂风骤雨的冲刷侵蚀,渐渐 成了一条条红色的堵塞得满满的沟壑。于是,这个即使在 全盛时期也上不了邮政部地名录的小村子便被人**忘却 ,连那些继承这份遗产的、肚子里有钩虫的子孙后代也记 不得了;他们拆掉房舍,用来当烧饭取暖的柴火。 莉娜到来的时候,村里大约住着五户人家。这儿有条 铁路,有个车站,每天有一趟客货混合的列车,发出尖厉 刺耳的声音飞驶而过。人们可以挥动红旗叫列车停下来, 但它通常总是像个幽灵似的突然从满目荒凉的丛山中钻出 来,像个预报噩耗的女巫尖声哭喊着,从这个小得不像村 庄的村子、这个像颗断线的项链里被人遗忘的珠子似的小 村庄横穿而过。莉娜的哥哥比她大二十岁。她上他家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