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22辑)

老照片(第122辑)
作者: 编者:冯克力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40
折扣购买: 老照片(第122辑)
ISBN: 97875474293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雅宝记忆 李檐 有一种记忆是深深地刻画在一个人的心中的,人还活 着,记忆就不可能消失。大雅宝。就是这样的一种记忆。 ——题记 我在1948年秋,一岁时随父母从椿树胡同的旧宅(那 是一个大院落,正门在南柳巷)搬到大雅宝胡同甲2号居住 ——当时,它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宿舍,住在那里 的有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董希文、韦江凡、滑田友 。一些美术界中人,如齐白石、徐悲鸿也常去。后来,搬 到这里住的,又有王朝文、张仃、彦涵,以及黄永玉、范 志超、吴冠中。 1952年,我家从这里搬出,住进了和平门内东顺城街 48号,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 对于一个年近七十的人来说,已到了该把回顾、反省 人生作为一件事来认真做的时候了。从我一岁到五岁在大 雅宝胡**住的四年中,所经历的,与后来的几十年有着 太多的不同。其中前期属于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历史,而因 居住在一个建立于1917年的艺术院校的宿舍,它又与始自 清末止于1952年院系改革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相关联, 与那样的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相关联。儿时的记忆,是破 碎的。我甚至不能清楚地描摹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三个院落 。我只记得家里不同于后来所见一般房屋的是:进门处, 先有数尺宽的水泥地,然后是房屋的大部分地面比水泥地 略高数寸,铺有木制的地板。我常在地板上玩,一把小刀 被我从地板缝中插进去,就再也取不出来了。 我记得院中种有很多西红柿,母亲带我摘西红柿时用 的是给我洗澡的盆。后来,这个盆被父亲按刘亚兰的主意 ,改作了自制的烤箱(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盆,一个去了底 ,在盆面上焊上一层铁皮,上面放一个不到一寸高的支架 ,要烤制的食品就放在这个支架上,另一个盆打几个孔透 气,焊两个把手。烤制食品时,把**个去了底的盆放在 蜂窝煤炉上,支架上放了食品,然后再把第二个盆倒扣在 **个盆上)。 大门外是一片略有坡度的平地,有一些拉车的牲口在 那里进食、休息。我常能见到驴打滚。我还记得出大门不 远(哪个方向记不得了)有个小铺,母亲曾叫我去买过酱 ,好像我买的酱是坏的,又去换过。记忆中那时常随父亲 去美院,我个子很小,在美院的*场上跑;也随父亲去画 室,那画室中支立着一个一个的画架。父亲周围的人们都 认为我长大也会是一个画家——在我周岁“抓周”时,我 抓弄的是画笔。谁知长大后笔下画出的竟不是画作,而是 别的。 我三岁上幼稚园,在东单三条,还记得由老师带着, 排队出去玩。 东单有家法国面包房,那里有很好吃的起司面包和苏 打饼干。母亲总说我是吃美国奶粉长大的,到有了妹妹后 ,就没有美国奶粉卖了。我还记得那时王府井的东安市场 ,记得吉士林的西餐。母亲在协和医院生了妹妹后(我和 妹妹都是林巧稚接生的,我出生时,由于是战后,协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