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作者: 木叶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4.85
折扣购买: 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ISBN: 9787532163854

作者简介

木叶,原名刘江涛,生于北京,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居上海。2006年,获《中国时报》文学奖之诗歌评审奖。2014年出版随笔集《一星如月看多时》。

内容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谈及小说的困境。20世纪 以来,尤其成为一个话题,1930年代,瓦尔特·本雅 明关注过小说的危机;1960年代,美国作家约翰·巴 斯写有《枯竭的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也议论 过小说的危机;1980年,雅克·德里达在《明信片》 一书里借其主人公之口有过表述,“……在特定的电 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 ),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 存在”;中国作家中,最执着也最鲜明的,非马原莫 属。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从不同的地方走出来指 称,文学危机,小说已死,他们所言的文学或小说的 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这死亡与危机也都有着譬喻性 ,但是,经传媒放大、坊间流转之后,似乎小说家族 真的日薄西山,一个“叙事之夜”正在降临。 事实上,说哪个时代是“叙事之夜”,都有些冒 险,不过,不妨视之为一种强调,警示人们,相对于 影像的叙事能力、游戏的叙事和娱乐功能、网络的万 有引力般的叙事空间与在场感……相对于形形色色的 “屏幕文化”的高歌猛进、给你好看、给你舒坦,小 说不再处于隆重的位置,不再是显学。小说家在提问 ,社会也在向小说发问。 细思量,风传小说已死之际,往往是文学在嬗变 的时候,还可能是文坛分化的关坎,抑或审美趣味、 阅读路径和媒介更新的时代,关乎新媒介、新思维、 新体验和新风尚。小说家族看似奄奄一息、“叙事之 夜”弥漫于途的时候,小说前所未有的美与光色,很 可能正从大地、从时代的内部升起。此时,对“叙事 之夜”或“叙事的黄昏”的言说,便暗含着对新叙事 新美学的渴念。就当代中国而言,不是常常有人说, 这是个应该产生“狄更斯”或“巴尔扎克”的时代么 。 相对于小说已死的宏大言说,本文更想探究的是 另一层面的叙事之夜,即藏在一个小说家心底的“叙 事之夜”。除了时代的挤压和世界的召唤,作者自身 的写作实绩与声名也会成为压力,于是,他的破局, 既有内在的需要,也有外在的挑战。具体而言,就是 作家所感受到的叙事危机,他的开天辟地或将复古道 ,他的远大抱负或区区虚荣,他的天真勃发或自寻烦 恼,他叙事本能的澎湃骚动或暗流涌起。有志于写作 的人,终其一生,将不止一次遭遇这样的深渊和黑夜 。借用布罗茨基的名句,这深渊,这黑夜,好比一匹 马来到作家们中间,寻找真真正正的骑手。 放眼华语文坛,余华的作品并不太多,而他的写 作历程,构成了一部微型而又发人深省的文学史。他 的文本颇有活力,也不时引起争议。他的文学态度似 乎变化迥然,又一如既往。就其小说和言论来看,他 不断在思考叙事的问题,文本的每一次变化均醒豁而 又周折,于其内心,叙事之辗转或“叙事之夜”,想 必也是醒豁的,周折的。 一些时候,余华自认写得很好、影响亦大的作品 ,未必得到及时的赞许,甚至遭遇刀砍斧剁般的批评 。不过,在一个个关键点上,余华及其文本均碰到了 强力的评论。先是零星的点评,渐渐有了专论、专章 论述、文学年谱,评传亦已不止一部,访谈更是无以 计数。就是这样,有人仅凭片语只言便令余华信心满 满,有人二十出头就对他做了精彩解析,有人大声断 喝,有人极言其谬……余华就像一棵会行走的树,领 受着这个世界的风雨光暗、时移势易,同时,他也在 改变周遭的光线,并形成自己的风或风暴。 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