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生理与保健(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规划教材)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与保健 保教知识 【考点聚焦】 幼儿***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考试目标指出,要求考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儿童的能力,还要求考生熟悉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年龄阶段特 征、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了解儿童。 本章系统梳理了个体八大系统以及皮肤和感觉器官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和保健。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幼儿***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 出现。这些内容为材料分析题等主观题的作答提供了理论支持。 幼教故事: 身体里的秘密 中班幼儿对自己身体的各方面都有所关注,关注自己的身高,关注自己与他人性别的不同。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某园中班特意开展了有关 “身体里的秘密”的系列主题活动,介绍了人体各器官的作用和一些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自由活动时间,他们会好奇地说与“细胞”“胃”“大脑”等有关的事情,对身体里的秘密的兴趣愈加浓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很有趣,例如:“洗头时耳朵里进水了要紧吗?”“为什么跑步后人的心跳加快?”“为什么会尿裤子?” 分析:中班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很感兴趣,那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吗?你知道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来开展恰当的保健和教育活动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学前 儿童的身体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吧。 **节 运 动 系 统 学前儿童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较于成人的身体有其特殊的特点。人体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身体有重要作用,具有运动、支持、保护和造血功能。 学一学: 北方的冬季,室外温度很低,寒风阵阵。聪明屋幼儿园每天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有些家长不理解。家长们问老师:“在室内安静地做游戏不是挺好的吗?”老师却告诉家 长们:“幼儿的运动系统和成人不同,一定要合理锻炼,从而促进它的发育,而室外活动对于促进运动系统的正常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运动系统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 为枢纽,实现其运动功能。 成人体内有 206 块骨,新生儿有 300 多块骨。根据形状不同,骨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红骨髓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6 岁以后,骨髓中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替代,颜色变黄,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大量失血或严重贫血的状况下,黄骨髓可转变成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的骨骼特点 1.学前儿童骨骼生长迅速 学前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学前儿童骨短而细,在不断长长、长粗。人的长高主要是由于下肢骨和脊柱的不断加长。充足的营养、阳光及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骨骼的生长与发育。 2.学前儿童骨骼柔软,易弯曲发生“青枝骨折” 不同年龄段的人,骨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无机盐和有机盐)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见表 1-1。相对于成人,学前儿童的骨骼弹性较大,犹如柳枝,可以做诸如吃脚趾等成人无 法做到的动作。学前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多,容易发生“青枝骨折”,即折而不断的现象。但如果缺乏维生素和钙的吸收,则容易导致 O 型腿和 X 型腿。 表 1-1 骨成分的特点 成分(无机盐和有机盐的比例) 特 点 成人 7∶3 硬度大,弹性小。成人的骨头如同干树枝,不易弯曲 儿童 1∶1硬度小,弹性大。学前儿童的骨头如鲜嫩柳枝,易弯曲,易发生“青枝骨折” 3.学前儿童颅骨骨化未完成 新生儿颅骨未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大,在颅骨顶部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间隙,称为颅囟。前囟在婴儿 1~1.5 岁闭合,后囟在新生儿 2~4 个月闭合。颅囟闭合时间反映了颅骨骨化的程度。颅囟提前闭合,会造成小头畸形,同时伴有智力落后;颅囟闭合过晚,可能导致佝偻病、呆小症和脑积水等。正常时前囟是平坦的,当婴儿呕吐频繁或腹泻次数多,大量丢失水分时,可能导致前囟凹陷。脑膜炎、脑炎、维生素 A 过量、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等都可导致前囟膨胀或凸起。因此,要多注意婴儿前囟的变化。 4.学前儿童腕骨未**钙化 新生儿没有腕骨,仅有软骨,6 个月以后腕骨逐渐钙化,到 10~13 岁才能全部钙化完成,女孩一般比男孩早完成两年。通常可以根据腕骨来检测儿童的骨龄,腕骨钙化**,则腕部力量不足,做手部的精细动作就比较困难。掌指骨 18 岁前才能钙化**,所以婴幼儿的手劲较小,做精细动作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家长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幼儿书写、绘画和劳动时,要适当地控制其活动量;适当安排拍球、绘画、穿珠、拧瓶盖等活动来促进幼儿腕部的发育。 5.学前儿童胸骨还没有**结合 学前儿童的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胸骨剑突三部分,要到 20~25 岁才结合成一个整体。若幼儿缺乏维生素 D、钙,或者幼儿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幼儿坐姿不正确,都容易造成胸骨畸形,如*胸、漏斗胸。 6.学前儿童骨盆尚未长结实 学前儿童完整的骨盆是由脊柱下部的骶骨、尾骨与髋骨共同组成的,学前儿童的髋骨是由髋骨、坐骨和耻骨借助软骨连结起来的,一般在 18~25 岁才能**成为完整的骨。因此,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可能导致这三块骨的移位而发生危险。学前儿童在从高处往硬地板跳时,要注意安全,因为可能伤到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7.学前儿童脊柱生理弯曲未固定 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是由脊椎骨叠加而成的,脊柱的变化反映了椎骨的发育情况。 成人的管柱从侧面看呈 S 形的弯曲(见图 1-1),并非“直棍儿”,这些弯曲可以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保护内脏和脑;能够平衡身体,并能负重。脊柱的生理弯曲随着动作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从上而下分别包括:颈-曲、胸-曲、腰-曲、骶-曲。3 个月左右的幼儿会抬头,逐渐形成**道弯曲 — 颈-曲;6 个月左右的幼儿能坐,形成第二道弯曲 — 胸-曲;1 岁左右的幼儿开始站立行走,形成第三道弯曲 — 腰-曲,以维持行走时身体的平衡;1 岁多的幼儿会蹦蹦跳跳,形成第四道弯曲 — 骶-曲。这四道生理弯曲称为脊柱生理弯曲。颈-曲和胸-曲要到 7 岁以后才能被韧带固定,腰-曲要在 13 岁左右才能被固定。一般到 18~25 岁,脊柱的生理弯曲才能**被固定。学前儿童的脊柱未**定型以前,**的体姿会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到影响。 (二)学前儿童的肌肉特点 1.学前儿童肌肉容易疲劳 新生儿肌肉的重量仅占体重的 1/5,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占体重的比例将逐渐上升,5 岁时其比例达 1/2。幼儿的肌肉中所含水分较多,蛋白质、糖和无机盐含量较少,故幼儿易产生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疲劳后恢复快。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要适时让他们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学前儿童大肌肉群发育早,小肌肉群发育晚 学前儿童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活动能力较强,3~4 岁时上、下肢的活动已比较协调。但支配小肌肉群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例如:小班的幼儿会跑、会跳了,但很难画直线。因此,可以通过穿珠、撕纸、剥水果皮等动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 3.学前儿童关节窝浅,肘关节易脱臼 幼儿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关节周围的韧带不够结实,关节活动性与延伸性较强,但牢固性差。当肘部处于伸直状态时,在强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臼。手臂若被猛力牵拉,容易发生脱臼。造成脱臼的原因常常是大人带着幼儿上楼梯、过马路或帮幼儿穿脱衣服时,用力牵拉、提拎幼儿的手臂。因此,要注意“牵手莫忘护肘”。 图 1-1 脊柱的生理弯曲 4.足弓不结实,易形成“扁平足” 婴儿会站、会走以后逐渐出现足弓。足弓靠肌肉、韧带来维持,有足弓,脚才有弹性,才能缓冲运动产生的震动,同时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学前儿童的足弓周围韧带较松弛,肌肉细弱,如果长时间站立、行走,则会因为足底负重过多而引起足弓塌陷,从而造成“平脚”或“扁平足”。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前儿童的走、跑、跳、投掷、钻爬等动作来发展大肌肉群。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保证充足营养,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学前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期,需要吸收较多的钙、磷、维生素 D,因此应该给儿童补充诸如牛肉、瘦肉、虾皮、豆制品等食物以促进幼儿骨骼的生长。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利于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 D 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多的营养。在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使幼儿全身得到充分锻炼。 《学前儿童生理与保健》与当前市面上众多的《学前儿童生理与保健》和《学前卫生学》等教材不同,本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作相结合,紧扣《幼儿园***考试大纲》,内容既系统地呈现了学前儿童生理知识、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内容与基本方法,同时也梳理了本门课程在幼儿***国考中的考试要求和考试要点,既能满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考取幼儿***考试的需要,融“研、教、学、做、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科学性、实*性和多样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