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016/02/20211016024758869.jpg)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27.0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
ISBN: 9787500698401
汪明帅,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先后负责“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的编辑工作。在《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学一点教育史——教育史上的教育大师》。
朋友说,我眼前经常会浮现在那个阳光灿烂得有点晃眼的下午,那个满 腹委屈而又无可奈何地站在墙角的小女孩的形象。其实我现在已经喜欢吃冬 瓜了,觉得冬瓜汤的味道其实也不错。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和老师说我不喜欢 喝冬瓜汤呢?我随口问道。朋友很诧异地看着我好一会儿,喃喃自语道:我 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和老师说呢?如果我说了,说不定老师就不会“强迫” 我喝冬瓜汤了,我当时也不会那么痛苦了。或者老师通过讲道理,说出喝冬 瓜汤的好处,我可能会早一点喜欢上冬瓜汤。后来,朋友一字一顿地说,也 许是因为我那时还小,不敢在教师面前很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吧。 为什么小孩子就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和 孩子敏感的心灵相关。也许,在更小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大人包括教 师看似很荒唐的问题,被大人断然拒绝了,并给予负面强化。我们不仅不会 得到理解,而且还会招致“最严厉的批评”,所以我们再也不愿说出自己内 心的想法,而选择习惯性沉默。 我们千万别低估孩子的洞察力,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 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换言之,教师要时刻留意孩子的内心状 态,了解孩子的心灵,从每个孩子的内心出发。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 感知学生的痛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教师来说,时刻留意孩子的内心状 态,最主要的是首先要看到孩子的悲伤、忧愁和痛苦。他甚至说,教育的艺 术的基础在于,教师怎样看待孩子的痛苦,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觉 孩子的痛苦感受。 我们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从五年级学生彼嘉身旁走过,偶然地 瞅了一眼他的脸。我停下来了,感到极为惊奇:这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 那么巨大的、绝望的、不是儿童常有的痛苦神情。事情的起因在成年人看来 可能微不足道的:生物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收集的植物标本交上来,彼嘉晚 交了一天。教师说,没有按时交,现在不要了。这孩子还向我诉说了他的其 他的不幸和烦恼,我听了心里很不安:原来这孩子在家里还遭受那么多痛苦 !屈辱和痛苦接踵而来,而生物教师的严厉态度正好火上加油。这件事教会 了我要时刻留心周围的人,特别是儿童的内心状态。(《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第116页) 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教会了苏霍姆林斯基要时刻留心孩子的内心 状态。那么,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悲伤、忧愁和痛苦呢? 这就需要教师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根据多年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苏霍 姆林斯基认为无论造成孩子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在他身上都会有某种相同的 现象:一双忧郁的眼睛,流露出非孩子所有的沉思、冷漠、忧愁和孤独的神 情;感到不幸的孩子不会注意伙伴们嬉戏的娱乐,什么东西也不能使他摆脱 忧伤的思绪。 善于抚慰受伤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人生中最可怕的、最需要用爱抚、温柔、关怀、善 意去抚慰的,就是遭到毁损和伤害的孩子的心。不过,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 况:在孩子心里,他心爱的玩具丢了,一朵玫瑰花枯萎了,就是天大的事儿 。而这些事儿到了成年人那里,根本不足挂齿。苏霍姆林斯基于是告诫我们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自有欢乐和痛苦的衡量尺度,所以,面对孩子的痛苦 ,教师要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敏锐地察觉,并表示出自己应有的同情和安 慰。教育的艺术,首先在于要善于抚慰受伤的心灵。 一个孩子常有自己的——微弱的和强烈的——惊惧、痛苦、忧虑和不幸 。一个具有高度情感修养的教师,一下子就能察觉到孩子的异样之处。这首 先是用眼睛观察到的,敏锐的教师发现孩子情绪不安之后,并不立即进行盘 问,但他能想办法使孩子明白和感觉到,他,教师,猜得出孩子内心的惊惧 ,然后,再单独询问详情。但是,如果教师确切了解到孩子需要帮助,却又 置之不理或者忽视孩子,这就给孩子造成了新的创伤。(《教育的艺术》, 第18页)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两个关键所在。首先,抚慰受伤的心灵和 怜悯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都不愿意自己被人怜悯,之 所以有些学生常常拒绝跟老师诚恳地谈心,这多半是因为这些学生从教师温 和善意的话语中感受到的只是怜悯。其次,对那些心灵受伤的孩子来说,最 适当、最宝贵的帮助,往往就是同情和真诚的关怀。漠不关心、态度冷淡会 使他们感到震惊,使他们的神经系统进入一种兴奋状态,由此而引发严重的 心理疾病。就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一个发生在二年级学生中的真实 案例。 女教师发现沙夏心神不定,字写不好。 女教师生气地说:“沙夏,想想看,你写的什么?你不是在街上玩.是 在教室里……” 沙夏面对着作业本,把头垂得更低了。过了一会儿,女教师发现沙夏的 作业中有一些大的错误。 “喂,你在想什么?”女教师说得更严厉了。 “他奶奶死啦!”与沙夏同座的一个女孩子说,“昨天安葬的。” “奶奶?”女教师以疑问的声调重复了一下,就再也没有说什么。她过 了一会儿就把这事忘掉了,但是沙夏却永远不会忘记。 沙夏一句话也没有说,眼泪从他的眼里滴下来。奶奶是他最亲爱的人, 她的死给他带来了痛苦。可是女教师再也没去理睬这个男孩。 沙夏不能聚精会神了,他既不能思考算术习题,也不能思考语法练习。 当女教师走近沙夏时,他的手和脚都发抖了。儿童的痛苦需要同情和安慰。 对待儿童的痛苦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会使学生感到受侮辱。女教师忘掉了沙 夏的痛苦,只是更求他写得好些,不许出错。(《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 128—129页) 仅从女教师的立场出发,她也许觉得很无辜:我只是想让沙夏把字写得 好些,这有什么错呢?是啊,这有什么错呢?不过,当女教师回过头来阅读 这个故事,站在沙夏的角度,我想,她应该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教育,不 是工厂的流水线,而是和心灵打交道的艺术。 下面的事情,很多教师也许都曾遇到过。 一年级小学生阿廖沙把哥哥给他用木头做的一支笛子带到学校来,他用 手堵住笛子的小孔,然后再放开,吹出他熟悉的调子。这支木笛在孩子们手 中传来传去,不但引起了低年级孩子的注意,高年级的同学也对它很感兴趣 。一次,五年级的一个叫安纳托利的调皮孩子突然心血来潮。想要把笛子上 的孔放大些,当阿廖沙发现安纳托利用小刀挖窟窿时,再三请求把哥哥送的 这件无价之宝还给他,但安纳托利已经把孔眼挖坏了.笛子上出现了一个裂 纹,这下笛子只能发出撕裂的声音了。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