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门大学问

读书是门大学问
作者: 钟健能
出版社: 西安交大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2.72
折扣购买: 读书是门大学问
ISBN: 978756930714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说到读书的历史,必然与文字、书籍有着紧密 的联系。最早人类是以口头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 文字的诞生,开启了人类读书的新纪元。中华民族 早在公元前1700年就有了基本完善的文字——甲骨 文。而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还 发现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 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 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 可以肯定就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 四千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读书的历史,最 长大概4000年。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 现的,叫简策和版牍。简策是用竹片写的书,版牍 是用木板写的书。“简”是指一种写字用的竹片, 其长度有一尺二寸、二尺四寸、八寸等几种。把许 多“简”用麻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 策”也可以写成“册”,今天我们说的一册、上册 、下册的“册”字,就是这样来的。“版”是指写 字用的木板,“牍”是指已经写了字的木板。版牍 一般是用来写短文章的,往往一块版牍就是一篇文 章,这是它与简策不同的地方。不过,在没有竹子 的地方,也有用木板做成简策的。简策和版牍上的 字是用毛笔写上去或用刀子刻上去的,写错了就用 刀子刮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称萧何为“刀笔 吏”,现在通俗的叫法为“笔杆子”。孔子可谓中 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韦编三绝”的成语是对他 最形象的写照。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 书叫做帛书。在帛上写书,可以按照文章的长短随 时剪断,卷成一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卷、上 卷、下卷的。卷”字。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 ,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 了书的量词。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 容易普遍采用。 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等遗址出土的西汉 纸,以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就已 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而蔡伦的发明标志着造纸术的 成熟,纸张变得普及,最终取代了木牍、竹简、缣 素等载体,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 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但 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到唐代又发展成雕 版印刷,雕版印刷可以印刷出高清晰度的文本。那 时候还没有现代形态的书籍装订,书籍形态主要是 卷轴,通常一书会有好几卷。在书籍装订成册之前 ,作为卷轴向书籍的过渡形态,唐代出版工匠还有 过龙鳞装、蝴蝶装卷轴等书装形式。唐末宋初,出 版业则进入印本书时期,进入册页制度,即把零散 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这才有了线 装书。 宋朝庆历年间,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用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