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9.40
折扣购买: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ISBN: 9787533940249

作者简介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若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内容简介

罗马人来了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也就是曹* 十一岁那年,有一个外国使团来到洛阳。他们带来了 象牙、犀牛角和龟甲,以表示对一个陌生帝国的崇高 敬意。 没人知道他们一行走了多久,但一定很不容易。 因为这个**远在天边,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海西国 ,也叫犁,载入东汉官方史册的名称是“大秦”。 大秦就是罗马。 派遣使团的“大秦王安敦”,则很有可能就是罗 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敦尼。 这是两个伟大文明的**次亲密接触,之前则是 失之交臂。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外交官 甘英*定远侯班超派遣出使罗马,走到**的伊朗境 内却被劝阻在波斯湾海岸。当地人告诉他们,通过地 中海需要准备三年的粮食,而且在海上是会想家,也 会死人的。 甘英等人只好作罢。 好在六十九年后,罗马人自己来了。 现在已经无法确知,那些罗马人为什么要来中国 。就连他们是否当真为罗马皇帝所派,也只能存而不 论。也许他们并非使团,而是商队。目的,则自然是 丝绸。 中国的丝绸很早就传到了罗马,成为罗马元老院 议员和贵妇人钟爱的服装面料。罗马人甚至因此而把 中国称为Seres,这个拉丁语词汇的意思就是丝绸。 运到罗马的丝绸经过了长途跋涉,先是经河西走 廊到达现在的**,然后走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前进, 走北道则沿天山南麓西行。两条路*后都要过葱岭( 帕米尔高原),起点都是长安,也都通往大秦。 而且,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缘于汉武帝的战略构想,他要联 合匈奴的宿敌对付匈奴。联盟的对象,首先是被匈奴 打败的月氏(读法有争议,可读如越支或肉支)。这 些人被驱逐出境,早已不知去向,因此**步便是要 找到他们。 于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险家出发了。 他的名字叫张骞。 张骞通西域从来就是佳话,他的旅行却十分艰险 。戈壁滩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帕米尔冰雪皑皑寒风刺 骨,匈奴的骑兵则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张 骞一行随时随地都会一头撞上。 实际上,他们在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便毫无悬 念地被俘虏,并被带到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 匈奴王庭。*臣单于理直气壮地对张骞说:月氏在我 北边,汉人怎么能去?如果我要去越国,大汉会同意 吗? 当然不会同意,张骞也只好滞留匈奴十年。 *让张骞沮丧的是,后来他虽然逃了出来,并在 大宛人和康居人的帮助下,在阿姆河流域找到了月氏 ,月氏却早已没有了向匈奴**的念头。他们**满 足地在那里安居乐业,并庆幸自己因祸得福。 张骞只能回国。 再次被俘又死里逃生的张骞虽然没能结成联盟, 却带回了足够多的世界知识和异国情调。通过他向汉 武帝提交的考察报告,中国人**次睁开眼睛看世界 ,并领略到西域各国之外诸多民族的万种风情。 P3-5

第九卷《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西汉与东汉,是帝国制度的样板;从西罗马到东罗马,却越发接近现代**。以**视野,探寻两大世界性文明兴亡的奥秘。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比方说,为什么在史前时代,我们跟世界各民族走着相同的道路,一到文明时代就分道扬镳了呢?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呢?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至于*后的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