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如何谈论中国传统天学 要谈论中国传统天学,以什么形式来谈论最为合适 呢?一部《古代中国天学史》?一部《古代中国星占学 史》?或者如一些著作已经使用的书名——《中国天文 学史》? 综观当代世界学术发展趋势,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 : 其一为向深度发展。比如在某部早期的综述性著作 中只用一章或一节作过初步处理的某个课题,后来被更 深入地加以研究,以至成为一部专著的主题;而且这部 专著的篇幅很可能比早期著作大得多,以容纳大量论证 和细节。 其二为越出早期研究所设定的范畴,而进行跨学科 的交叉渗透研究。科学史当然也不例外。由于科学史这 一学科的特殊性,极而言之,如果返本寻源,科学史这 一学科的诞生,可以说就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就科学史的发展而言,上述第二点趋势主要表现为 从纯粹的“内史”研究,进而拓展到历史上科学与社会 文化的内在关系。 研究深度的增加与研究范围的拓展两方面是相互促 进的:比如后者可以使某些仅靠“内史”研究无法解决 的疑难问题得到别开蹊径的解答;而前者往往会引发许 多新问题,促使人们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在几部名为《中国天文学史》或类似名称的著作先 后问世期间,向深度发展的著作也有出现,较重要者有 《中国天文学源流》(郑文光,1979)和《中国恒星观 测史》(潘鼐,1989)。前者致力于探讨起源、形成等 早期问题;后者深入研讨中国古代恒星观测的各个方面 ,是向深度发展趋势的典型表现。但是关于中国古代天 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方面,则长期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学者们在论述中国天学史时,一般只是将关于社会文化 的片言只语作为时代的背景略加点缀,如论及两汉之际 时多云“谶纬盛行”,论及盛唐时代则曰“国力富强” 之类。 有鉴于此,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古代中 国天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由于这种关系 远较今天一般公众和相当部分学者所想象的要密切得多 ,更显出这一尝试的必要性和价值。笔者探讨古代中国 天学的性质与功能,性质侧重于社会角度,功能侧重于 文化角度。 如将本书归入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范畴,虽未必完全妥当,但大体上似乎也无 不可。科学社会学的确立,如果从默顿(R.K.Merton) 1938年发表他的成名作算起,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 史。但恰如默顿在该书1970年再版前言中所说,“就其 最一般的方面而言,本论文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今天仍然 与我们同在”,他列举的问题中头两个是:“社会、文 化与科学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式是什么?在不同的历史范 围内这些模式的性质和程度发生变化吗?”此外,默顿 在其著作中还注重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