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消失的王国)

吐蕃王朝(消失的王国)
作者: 王东//张耀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9.20
折扣购买: 吐蕃王朝(消失的王国)
ISBN: 978750783608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猕猴与罗刹女结为伉俪后,产下六只猴崽。这六 只猴崽是六道有 情投胎转世而来;所以性情各异:由有情地狱趣来投 生者,面自黧黑, 能耐劳苦;由饿鬼趣来投生者,容貌丑陋,贪啖饮食 ;由畜生趣来投生 者,愚蠢冥顽,形色恶劣;由人趣来投笙者,聪俊慧 敏,内心慈善;由 阿修罗趣投生者,粗犷凶暴,而多妒忌;由天趣投生 者,温良和蔼,心 向善品。 猕猴将他们放到甲错森林中,那里果实充盈。三 年后,这只猕猴才 去看望他的子孙,得知此时果实已经吃完,也没有其 他可食之物,小猴 们生活悲惨。猕猴见状心中不安,于是又去求助观世 音菩萨。观世音从 须弥山缝间,取出青稞、小麦、豆、荞、大麦,并播 种于此,此地立即 长满不种自生的谷子。由于这些猴子吃了这些谷子, 毛和尾巴都渐渐地 变短了,也能够开始说话了。 很明显,这个传说就是在第一个传说的基础上演 绎而来,只不过 情节更为详细,猕猴变成了受戒的神猴,甚至直接演 变成观音菩萨的化 身,神猴和罗刹女的姻缘则被演绎成宿世的姻缘,上 天的旨意。而故事 也在佛教的光环下得到了延伸,猕猴和罗刹女所生的 六只猴崽便是六 道有情,代表了人世中各色各样的性情,聪慧、善良 、勤奋、暴戾、贪 婪、嫉妒……也代表了善和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其中 ,善良、慈悲、勤 奋等完美的人格属于虔诚修行的猕猴的种姓,而贪婪 、狭隘等有缺陷的 人格则来属于罗刹女的种姓。不种自生的野谷也是观 音菩萨的赐予。总 之,高原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佛的慈悲,佛的怜悯 。但是被佛教化了 的故事显然更加助长了这个传说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 地位,以至于藏族 史书、布达拉宫及罗布林卡的壁画都对此情有独钟, 活灵活现地展示着 猕猴变人的过程。 藏民们对猕猴变人的传说津津乐道,那么藏族的 先民,在伟大的 吐蕃时代,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民族来自一只猕猴吗? 翻阅史料,我们很 少能看得到这则传说在吐蕃时代的影响,于是研究者 们开始质疑传说的 古老,推测它出现的年代可能在11—12世纪之间。而 持反对意见的研究 者则认为这一传说非常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 期,因为在唐朝的 时候,吐蕃就用羊、狗和猕猴从事祭祀活动,有一本 叫《巴协》的早期 藏文史书,也说吐蕃是猕猴的子孙。1990年在拉萨曲 贡村发掘的陶器上 的猴面贴饰,也见证着猕猴传说历史的久远。那么, 如何解释在吐蕃文 献里丝毫不提这一说法的问题呢?其实,这种现象并 不难理解,在吐蕃 的字典里他们的祖先是天神下凡而来,他们的王位和 权力是神的旨意, 他们是优秀的民族。在政治面前,“君权神授”显然 比“猕猴”有用得 多。历史的上空因此回荡着的全是对第一位天神赞普 的颂歌。 传说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在它神秘外衣下 隐藏的是一个民族 的族源记忆,包含了某一真实的历史事件。经过学者 们的剖析,传说被 还原了:猕猴是在高原上以农耕为主的部落的象征, 可能出自高原东部 横断山区,而罗刹女则是相对落后的藏腹心地带的代 表,两者的结合是 部落之间联姻的结果。猴子地位优于罗刹女是母系氏 族向父系氏族转变 的表现,至于用猴子作为祖先则是因为这个部族对猕 猴的崇拜。 借助学者的推测,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一个场景 :在很久很久年以 前,高原上有一块地方,气候湿润,森林茂密,草木 葱茏,一支以农耕 为主的氏族也许是出于天灾或是人祸的原因,离开了 这片沃土,到达了 高原腹心地带,这个地区相对落后,于是两个氏族相 遇并结合了。先进 的技术也被带到了那里,他们在这里繁衍了一代又一 代。P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