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居·游 走进古代中国画的建筑场所

画中居·游  走进古代中国画的建筑场所
作者: 张一梦|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1.92
折扣购买: 画中居·游 走进古代中国画的建筑场所
ISBN: 9787559481900

作者简介

张一梦,博士,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2015年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取得建筑设计与理论硕士学位,2019年在该校继续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设计思维与视觉传达、城市更新设计。在巴塞罗那留学的五年期间,曾数次调研、拍摄高迪的八个建成作品,并参观了与此相关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为本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的视角 中国古代绘画又称中国传统绘画,通常绘制在绢、 帛、宣纸上,再装裱成手卷、立轴、册页等形式。按照 画种来说,古代中国画有纸本绘画、壁画、岩画、版画 等多种形式,除了地图、书籍插图和图样,有关建筑的 各类图像还可见于铜器图案、碑刻、画像砖等。本书主 要介绍的是卷轴画这类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其媒介的特 殊性突出表现了中国画的时间意识。另外,明清文学作 品中的版画插图、古代画谱中的插图以及个别方志图、 地图也是本书讨论的对象,这些画种也涉及传统建筑或 城市的图式表达。 大部分艺术史或建筑史论的著作都是以朝代为线索 梳理了现存的古代中国画。山水画初步发展于魏晋南北 朝,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时期形成了繁荣的 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在明清之际走向了没落。山 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居图式。我国古 代的建筑图在原始绘画中已初露端倪,在秦汉时期出现 了正面平行法的雏形,隋唐之际界画的成熟不仅利于描 绘建筑风貌,对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宋代 城市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地图与城市画卷流传较 广,宋至明清时期,地方志图数量增加。在本书中出现 的绘画作品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以宋、元、明代为主 ,但没有严格依据历史时间排序,而是按照绘画的时空 图式进行了分类,以便形成整体的理论框架。 中国画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主题,其中山水 画和城市画是本书重`点关注的。中国的山水画从不是 对自然景观的复制,而是画家内在意识的写照。除了表 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山水画,出现城市、住宅、园林、家 具等人工物的中国城市画也是本书所关注的。但本书不 局限于对这些画中古建筑风格特征的研究,而重`点关 注画中人与其场所的空间关系和叙述人物行为的方法。 这些关系表现了人在社会与城市背景下的思想和行为, 是以体验为核心的当代建筑设计仍然需要表现的关系。 美术史中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大多关注风格流 派、绘画笔法、构图技巧等视觉层面的分析,建筑史研 究更关注图像中建筑的年代、形式、结构特征等因素, 而哲学与文学领域对于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与叙事方法 把握得更为深入。一方面,本书将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运用艺术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中 国传统人居环境空间图式的特征和创作思维模式。另一 方面,本书以解决当代现实问题为导向,着眼于用“时 空图式”的概念在中国画和人居环境空间之间建立起联 系,并将其引入当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因 此,在对中国古代画作的研究中,将避免陷入对个别建 筑或作品的形式和历史风格分析,而把重`点放在人居 与环境的关系上,以便整体把握传统绘画中人在自然与 城市中的栖居方式与居游观念。在对中国画的解读中, 以二维图像呈现三维空间的空间构造法、图像的呈现媒 介、图像的空间叙事以及空间中人的行为,都是本书重 `点关注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