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大学讲义

汉语词汇史/大学讲义
作者: 汪维辉 著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汉语词汇史/大学讲义
ISBN: 9787547518236

作者简介

汪维辉,男,浙江宁波人。华中师大硕士(1986),四川大学博士(1997),南京大学博士后(1997-1999)。曾任宁波师院中文系副主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韩国延世大学客座教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两次赴日从事短期合作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编委,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东方语言学》编委,吉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等。

内容简介

词是音义结合体,词与意义的关系错综复杂,在研究词汇史之前,有必要先对相关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讨论。 一、 概念化和词化① 词义从何而来?词义是概念化的结果。就大部分实词而言,词义主要是概念义(或称理性义)。 人类是通过“范畴化/概念化”的方式来认知客观世界的:对世界上的事物、动作、性状等进行分类,归纳成一个个范畴,形成概念。概念进入语言层面,如果一个概念是用一个词的形式来表达,那么这就是“词化”。 概念也可以不用词而用短语来表达,比如“木本植物的表皮”这个概念,英语用bark来表达,是词化,汉语用词组“木皮/树皮”来表达,就没有词化。 如何把客观对象概念化和概念是否词化,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地域也会存在差异。蒋绍愚(1999)《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一文讲的第一次分类,其实就是概念化的不同,比如《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水”是江河湖海的统称或者任指,“水”的这个义位(概念)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如“水上居民”,但是要翻译成英语就很困难,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一个上位概念,也就是说,说英语的人不把这些对象范畴化为一个概念。同样的例子像“笔”和“桌子”都是。还有像“羊年快乐”这句话,没法翻译成英语,因为英语没有一个表示上位概念“羊”的词,sheep、goat 等跟汉语的“羊”都不对等。② 反过来,英语的 wear 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一个对当的词,在上古汉语里它相当于“冠”“衣”“履”(均用作动词)三个词,现代汉语则要用“穿”“戴”两个词来对应它,但是中古汉语里却有一个大致相当于 wear 的词——“着”。③ 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的 100 核心词(head word /coreword),有不少在汉语中找不到严格对应的词,如hair跟“(头)发”就不对等,mountain、feather 等在汉语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等词。④像“小马”“打水”“下雨”这样的概念,在古汉语里是词化的——“驹”“汲”“雨(去声)”,现代汉语却没有词化,而要用短语来表示。虚词也有同样的现象, 比如文言虚词“或”和“莫”是一对特殊的无定代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没有对应词,肯定性无定代词“或”要翻译成“有人/ 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莫”要翻译成“没有谁/ 没有什么”。也就是说,无定代词这一范畴在古汉语里是词化的,在现代汉语里则没有词化。 由此可见,由于概念化和词化的不同而导致的词义不对等现象,无论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还是在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地域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弄清楚这些关系,在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时候对一些词汇现象就可以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 ①关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词化”(lexicalization),请参看蒋绍愚(2007,2015:117-146)等。 请注意,学界对“词化”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定义,本节所说的“词化”是笔者的理解。史文磊(2014: 6-10)对“词化”与“词汇化”有过详细的辨析,可参考。 ②参看张志毅、张庆云(2005: 67)。 ③参看汪维辉(2000/2017::10-118)“衣、冠、服/ 着(著、箸)、戴”组。 ④参看汪维辉(2018a:3-4)。               \" 该书全面介绍了汉语词汇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语言简练,内容丰富翔实。是学习汉语词汇史的入门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