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 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藕神》等。
内容简介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惊心 青春正烦恼而中年忽至 中年正纷扰而老年骤临 正惊心于老境 而无情之大限已隐隐相催 碑石是从来不开玩笑的 对死亡我近乎无知 尽管圣人与哲人好意指点 而巫者与瞽者也存心相助 夜行人谁知该如何投宿? 难道碑石真的是店招? 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 到时与你终不免一别 那就是死亡的终极意义 当女主角已不在台上 灯火再灿烂,掌声再响 独自谢幕是怎样的沧桑 而如果先下的是我 留下你一人,也是同样 寻李白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守夜人 五千年的这一头还亮着一盏灯 四十岁后还挺着一枝笔 已经,这是最后的武器 即使围我三重 困我在墨黑无光的核心 缴械,那绝不可能 历史冷落的公墓里 任一座石门都捶不答应 空得恫人,空空,恫恫,的回声 从这一头到时间的那一头 一盏灯,推得开几尺的混沌? 壮年以后,挥笔的姿态 是拔剑的勇士或是拄杖的伤兵? 是我扶它走或是它扶我前进? 我输它血或是它输我血? 都不能回答,只知道 寒气凛凛在吹我颈毛 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 只为撑一幢倾斜的巨影 做梦,我没有空 更没有酣睡的权利 ◎ 余光中逝世六周年纪念诗歌文集。最好的纪念,是再读一遍余光中。 ◎ 女儿余幼珊作动人长序。 余光中冥诞之际,女儿余幼珊写下深情长信,回顾父亲文学创作历程和生活点滴,一字一句饱含深情,体现无尽的思念。 ◎ 余光中的经典诗歌,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本书收录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脍炙人口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三生石》《风筝怨》,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篇篇精华,句句可诵。余光中的诗,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 收录《乡愁》《乡愁四韵》等多篇珍贵诗歌手稿。 ◎ 余光中的诗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情,深受各行各业读者的追捧和喜爱。 1971年的一个晚上,余光中用20分钟的时间写下了《乡愁》,自此开始了属于他的“乡愁时代”,诗人在诗歌里贯注的情感和生命力量,让人无法抗拒,引起了大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 余光中的诗歌诗风多变,有独特的美学韵律和中国意识。 整本诗集充满文字的张力、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有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感,以及文言、西语、口语交杂的艺术韵律。 ◎ 作家莫言、张晓风、韩少功、董桥;诗人席慕蓉、郑愁予、哑弦、夏菁;音乐人罗大佑;艺术家杨世彭、刘国松……都在读余光中的诗。 ◎ 收录《乡愁》等珍贵手稿,赠《舍利子》珍贵手稿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