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统计续编(文科生的量化操作指南)(精)

戏说统计续编(文科生的量化操作指南)(精)
作者: 李连江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戏说统计续编(文科生的量化操作指南)(精)
ISBN: 9787509015087

作者简介

李连江,1963年11月生于河北沧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译作包括叔本华著《人生智慧箴言》,斯克拉著《孟德斯鸠》;著作包括《不发表就出局》《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在学术界谋生存》。本书的隐形副标题是:“一个进大学时连对数也不懂的文科生,书本中讲台上讨生活已近四十年,在学术生涯进入十年***之际,面对有兴趣接过学术研究接力棒的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尝**六七个小时可以读完**成的十一万字和**十个图表,记录三十年来在用量化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崎岖羊肠小道上孤独摸索成百上千小时得到的两三点心得和四五个招法。” 他的下本书是《交棒者说》。

内容简介

序 从入门到起飞 《戏说统计》(下文简称《戏说》)《戏说统计续编》下文简称《续编》。的后记有两句话:“《不发表就出局》是无心插柳,是否成荫,我无法评价。《戏说统计》是有意栽花,是否开花,我毫无把握。”(第314页)如果以销量为指标,那么《戏说》已经开花,**印15000册,第二印7000册。此外,此书在田雷教授认为“小资云集”的豆瓣读书以及价格飘忽不定的**和京东上的评分都及格,还有不少带内容的匿名评论,好评似乎占多数。 看匿名书评,恰如阅人观世,一要自信满满,二要追求光明。好评必定中肯,差评未必公正。对《戏说》而言,这份自信尤其不可或缺。我不是统计学家,只是略懂量化方法。由于数学根基不深,我讲解概率思维时求助于哲理和比喻,虽然自信有独出心裁之处,但毕竟有离经叛道之嫌。独特而不正统,评论就难免趋向两极。同一个比喻,会心者感到不无启发,专家内行觉得废话连篇;掰开揉碎地解释,初学者觉得细致入微,行家里手抱怨啰里啰唆。 网络书评看多了,我还有个另类体会。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什么算“会听”?唐太宗的定义是“兼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是明君原则,手中权力的大小、决断之事的巨细,与兼听的必要性呈正相关,水涨船高。学术书的作者,无权也无势,恰如自产自销的瓜农,自信有见解、有良知,自卖自夸,方为正道。兼听,貌似会听,其实是不会听。偏听偏信善意中肯之论,罔闻鄙弃恶意狂妄之评,才是会听。 吾道不孤。张中行先生博学正直,著书作文,也奉行“偏听”。有文为证,《负暄琐话》出版后:“反应有见于报刊的,有直接寄给我的,几乎都是表示愿意看。推想也必有不愿意看的,只因为通用的办法是扔在一边,不再过目挂心,所以我就不能知道。就是能知道,且夫人,总是多多少少有点个人迷信的,我难得例外,也就必是竖起耳轮,只收好听的,不收难听的。”(《流年碎影》,第516页)人生苦短,无论做什么,都会有闲人指指点点,略有成绩,就会招人嫉妒。多听鼓励的话,心情会晴朗些。看到显然不公正甚至酸葡萄的评论,不妨听听叔本华的忠告:“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得知,一旦众人不再惧怕某个人,或者相信自己的言论不会进入他的耳朵,他们会带着何等的鄙夷议论他。”(《人生智慧箴言》,第60页) 《戏说》有《续编》,证明我奉行“偏听偏信”。续书续编必遭质疑,为免*狗尾之诮,我奉行一以贯之的做法,下真功夫。《戏说》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打个比方”。《续编》多了个关键词,“举个例子”。旧话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言未必成立,但好例子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二十多年前,欧博文(Kevin OBrien)老师谈调研经验,说做访谈*有用的问题是:“请您举个例子。”例子有神奇力量,证据处处可见。学外语靠熟记例句,讲课靠分析例子,写论文*离不开例子。朦胧的感觉、模糊的想法,落成文字,才成为脑力劳动的具体对象。眼睛盯着例子,才能思考例子,才能用例子思考。反复修改文章,就是以粗糙的例子为原料,动手思考,精雕细琢成好例子。 世间万事,难,未必好;好,一定难。好例子魔力无穷,想出好例子,难度自然也不小。据传,有人请爱因斯坦举例说明时间的相对性,他说:“在你喜爱的姑娘身旁坐两个小时,你觉得只是一分钟。但是,如果你在滚烫的火炉上坐一分钟,你会觉得是两小时。这就是相对性。”这个例子很有名,但对我理解相对论毫无帮助。相对论,说的是时间快慢相对于运动速度。而这个例子讲的是人对时间的感觉的相对性。看了这个例子,我还是觉得相对论不可思议。 构建合适的例子,耗费心神,但也大有收获。意外的欣喜是,我发现,中人之材、中人心态的组合是成为良师的必要条件。中人之材是基础:仅仅是中人之材,必然体会到学习艰难;恰好是中人之材,既能学会,也能记住学习过程,还能总结出学习要点。中人心态是**:正视自己是中人之材,就没有过多的虚荣,没有放不下的架子;知道多数人是中人之材,就不怕材质上上者讥讽好为人师。天才固然也有良师,不过天才另当别论。我写《续编》,是中人之材面向中人之材,出于一个信念:对我有用的,对同为中人之材的年轻人可能也有用。入门需要老师帮忙,实用技术**可以自学。对善于自学的朋友来说,本书的提示并非必要,但有助于省时省力。我衷心希望,有兴趣或有必要在研究中采用量化方法的朋友,能够经《戏说》入门,借《续编》起飞。 除了“偏听偏信”,写续编还有个原因,是敝帚自珍。我在大学任教二十多年,虽然并非全无心得,但堪传的极少,可传的*少。仔细掂量,我对量化方法的一点领悟,既堪传,也可传,传的时机也算合适。人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知识状态、情绪状态,都不可能恒久不变。回头看,我很感谢“学术中国”(即“学术志”)的总经理宋义平先生两年前鼓励我录制“让每一个文科生都成为统计高手”视频课,这间接促使我完成了《戏说》。我现在已经无法回到当时的状态,*不可能**。年龄对人的影响,远远超过预期。20岁,很难想象30岁后每过一年会怎样;30岁,很难想象40岁后每过一年会怎样;50岁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我把此书敬献给去年仙逝的刘泽华先生。刘先生毕生致力于分析数千年历史传统留给我们的沉重遗产,他的解剖刀犀利无比,道德勇气无可比拟。先生对我有特殊的知遇之恩,*对我抱有远超我才具的殷切期望。这本书,对先生来说大约算怪话连篇。先生神在天上,心系九州,忽得弟子怪书一卷,浏览二三页,字字熟识,意思扑朔,当宽心舒意,粲然一笑。 听过李老师课或看过李老师书的人,多数会认为他是一位好老师、好作者。所谓好老师不外乎言传身教,让你少走弯路而已;所谓好作者,亦不外乎让你感同身*,有所顿悟罢了。从著作《不发表就出局》、《戏说统计》到视频课《让每一个文科生都成为统计高手》之所以屡*追捧,均是对好老师、好作者的诠释。**出版的《戏说统计续编》同样是一本良心之作,用李老师的话说,《戏说统计》是“打个比方”,侧重于思考和方法论,而《戏说统计续编》是“举个例子”,侧重于实践*作。正如本书腰封上的那句话:经《戏说》入门,借《续编》起飞。希望本书对你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