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精)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变态色情狂”。 2000年,英国BBC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们十分肯定地认为,心理事件 经历的过程是受唯乐原则自动调节的。也就是说,我们相 信,这些心理事件的过程所以会发生必定是由某种不愉快 的紧张状态引起的。这种过程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最终使 这种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即达到避免不愉快或产生愉快 的结果。为了在考察我们的研究主题—一心理过程时把上 述过程也考虑在内,我们正在把一种“经济的”观点引入 到研究中来。如果在描述心理过程时,我们除了估计“局 部解剖学的”和“动力学的”因素以外还设法估计这种“ 经济的”因素,那么我认为,我们所提供的将是对这些过 程迄今所能给予的最完整的描述,这种描述堪称“元心理 学的描述”。 在我们看来,我们通过这个唯乐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接 近或采纳了某个特殊的、历史上业已被接受的哲学体系, 这是毫无关系的。我们是通过试图描述和解释自己的研究 领域中日常观察到的事实而获得这些思辨性的假设的。优 先和创见,并不是精神分析工作为自己规定的目标;而构 成唯乐原则假设的基础的那些印象如此明显,几乎不能被 忽视。不过,我们也非常乐意对这样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 学理论表示感谢:它们能使我们了解如此强制地影响着我 们有关愉快和不愉快情感的意义。然而,遗憾的是,在这 方面我们并没有获得什么中肯的指教。这是一个最模糊、 最令人费解的心理领域。既然我们不能回避对它的研究, 那么在我看来,最不僵化的假设将成为最好的假设。我们 已经决定把愉快和不愉快同那种不是以任何方式“结合” 在心中的、而是存在于心中的兴奋量联系起来考察。联系 的方式是:不愉快与兴奋量的增大相一致;而愉快则与兴 奋量的减少相一致。我们进行这种联系并非暗示:愉快和 不愉快情感的强烈程度与兴奋量的相应变化之间是一种简 单的关系。鉴于从心理生理学那里得来的认识,我们根本 不打算提出任何正比例关系:决定这种情感的因素可能是 一般特定时间内兴奋量增加或减少的数量。这里,实验可 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我们分析学者看来,要是没 有十分确定的观察事实的指引,深^地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合 适的。 然而,我们不能继续对这样一个事实视而不见,那就 是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者费希纳(G.T.Fechner) 关于愉快和不愉快问题所持的观点在一切主要方面均与精 神分析研究迫使我们相信的观点一致。费希纳的论述见于 他的一本小册子中。该书书名是((关于有机体产生史和发 展史的几点想法》(1873年,第11部分,附录第94)。他说 :“只要意识的冲动始终同愉快和不愉陕保持着某种联系 ,那么我们也就能这样认为,愉快和不愉快与稳定和不稳 定的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物理学的关系。这一认识为 我打算在别处更详细地讨论的一个假设提供了基础。根据 这个假设,每一种产生于意识阈限以上的心理物理运动, 当它接近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相应地 产生出偷陕,而当它背离了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限度 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不愉快。我们或许可把这两种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