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

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
作者: 编者:马学强//(日)塚田孝//唐惠荣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109.10
折扣购买: 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
ISBN: 9787100230063

作者简介

"马学强,历史学博士,曾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历史所研究员,新修《上海通史》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区域史、都市人文遗产等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八百里瓯江》、《话说中国》(明代卷)等多部,参与主编《千年龙华》、《阅读思南公馆》、《<密勒氏评论报>总目与研究》、《西学东渐第一校》、《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为国桢干:上海南洋中学120年研究》、《存古开新:从绍郡中西学堂到绍兴市第一中学》等十余种作品。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唐惠荣,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版权资产中心主任、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上海广播电视台(SMG)资深技术干部。 塚田孝,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部教授,历史学家,关注城市史与人文遗产研究,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合作主编《中日城市史研究论集》,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容简介

"1.城市空间布局是过去的积淀、现在的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无论是黄浦江的徐汇滨江(西岸)或是苏州河畔的北站滨水(苏河湾)的空间布局,都渊源于它们的历史演变,是历史与现在合力的结果。这些滨水地带,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也都是上海这座城市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绵长的黄浦江、蜿蜒的苏州河边,沿岸各个区域特色不一、内涵不同,要反映这些特色,其实质就是要挖掘这些滨水区域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人文内容与历史感,并彰显这种历史感所承载的不同品质。 2.在上海中心区域,大量的河道被填埋,城市风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当时,填浜筑路是满足租界为主的城市街区不断扩张的重要手段。高乡较窄的河道有利于以较低的成本填埋,曲折的河道形态又形成了上海城市中随处可见的不规则道路。而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的不同区域和年代的特点,使得近代上海的街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具体差异。以苏州河和虹口港的公共租界区域为例,其中的四川北路、海宁路、乍浦路、塘沽路、峨眉路、西安路、周家嘴路都是通过填浜筑路形成的。这些河浜的间距是50—100米左右,被填埋改为道路后,其尺度适宜步行。而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的曲折街道本身就是延续了高乡原有河道的曲折形态。 " "探研滨水空间,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地域特色 。1. 本书作者包括中日双方学者30余人,日方学者主要来自东京大学、大阪公立大学学等日本高校,中方学者主要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音像资料馆等机构,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价值颇高。 2. 本书讨论焦点主要集中于日本大阪和中国上海两个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对学界的城市史、文化史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助力。 3. 关注社会和人文,探讨城市与水域的再开发规划问题,围绕中日两国学术界关于城市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对话和合作,分享两国城市发展的经验,推进城市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