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兴亡

秦汉:帝国兴亡
作者: 著 者:朱良
出版社: 海峡书局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94.80
折扣购买: 秦汉:帝国兴亡
ISBN: 9787556709601

作者简介

秦汉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端,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本书依托史实,用生动的笔触勾勒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黄巾起义间的帝国兴衰史。皇权内外的斗争,诡计与谋略的博弈,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交织出曲折的历史轨迹和宏大的人文气象,各色人物命运穿插其间,描摹出一幅鲜活的秦汉历史全景图。

内容简介

第六章? 汉王入秦关 千里征关中 当初楚怀王派出两支军队,一支由项羽带领,前往巨鹿救赵;另一支交给刘邦率领,杀向关中的方向。 表面上看起来刘邦占了大便宜,但他这一路走来其实比项羽更凶险。 刘邦从砀郡出发,到咸阳的直线距离超过一千五百里,沿途是各种割据势力与秦朝的地方武装。这样的长途奔袭,从兵法上来说无异于自投罗网,极有可能陷入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在半路就被消耗掉了。 这次行军要想成功,就得赌秦军的主力长期被牵制在巨鹿,无法分兵来追赶,还得赌关中的秦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无法及时调动军队来拦截。 这两个赌局能不能成功,当时谁心里都没底。 而且即使赌局成功了,刘邦这边也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 —要进入关中,只有两条道: 一条是硬闯函谷关。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秦国的东大门,堪称铜墙铁壁。 当年战国时代六国伐秦大部分时候就是被挡在这里,只有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周文趁着秦国政府来不及反应的机会侥幸闯关成功。 另一条是走南阳,叩开武关大门,然后通过丹江通道进入关中。这是一条超过两百里的狭窄通道,战国时期楚怀王(前楚怀王)倾尽全部国力才打开这条通道,但最终还是没能攻进关中。 现在刘邦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挑战。 那么为了冲破这些障碍,楚怀王(后楚怀王)分给刘邦多少兵力呢?答案是:可能只有四五千人。(这个数字是从郦食其和刘邦的谈话中推算出来的,可能有所夸张。) 楚军刚刚经历了定陶大败,能调集的人员实在很有限,其中大部分还要分给宋义和项羽去救巨鹿,所以分给刘邦的兵力基本上只是象征意义的,管不了什么事。 这几千人马就是给刘邦的基本配置,剩下的就要看刘邦的运气了。 所以刘邦出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绕着定陶附近转一圈,把定陶之战后楚军的残兵败卒,还有陈胜的残余部队收集起来。 这支可怜巴巴的队伍几乎一直处在被歼灭的危险中,其间还跟小股秦军发生过多次遭遇战,刘邦全部获胜,所以才勉强生存了下来,并且成功壮大了队伍。 刘邦随后又绕了一大圈,向西来到高阳,在这里,招揽到了一位重要的谋士。 郦食其(lì yì jī)是高阳当地的一位六十多岁的名士,他仗气使酒、狂放不羁,是地地道道的“狂生”—不过这也有可能是他为了取悦刘邦故意给自己塑造的形象。 他拥有过人的才干,对天下大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乱世之中,郦食其也想找到可以辅佐的君王,成就一番事业,但这些年来,经过高阳的将领们都是些小肚鸡肠、没有大志向的货色,郦食其没有一个瞧得上的,只好隐居在民间等待机会。 现在刘邦来到高阳,郦食其早就听说他是恢宏大度的人物,想去辅佐他,就托人把自己的意思转告了刘邦。 但刘邦生平最瞧不起读书人,提到读书人就破口大骂。以前有人戴着儒生的帽子去见刘邦,刘邦一把扯下他的帽子就往里面撒尿;现在郦食其主动求收留,刘邦怎么会把他放在心上呢? 果然,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个美女给他洗脚,衣衫凌乱,东倒西歪,完全不成个样子。 郦食其直接走上去说:“阁下是想帮助秦国消灭天下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消灭暴秦?” 刘邦跳起来就骂:“你个穷酸书生,你说谁想帮秦国灭诸侯?” 郦食其正色说:“如果你想带领天下民众推翻暴秦,就不该以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诚心来见你的老人家。” 刘邦一听,觉得此人不同寻常。于是立即撵开美人,停止洗脚,整理好衣冠,以对待贵宾的礼节把郦食其请到座位上,认真地跟他交谈起来。 两人一交谈,郦食其就展现出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的观察力,从当年的六国合纵开始,一直谈到当前诸侯共同抗秦的局面,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刘邦听得佩服不已。 刘邦请教郦食其:“请问先生,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郦食其说:“以您目前的兵力,再收集一些散兵游勇,满打满算也不过一万人左右,以这样的兵力去攻打关中,不是飞蛾扑火吗?在下有个建议,附近三十里外便是陈留县,里面粮草众多,但防守薄弱。在下跟陈留县令是老相识,可以去替您游说他,他要是归降便好,不归降的话,在下替您做内应,一举拿下陈留县城。” 郦食其是很精明的人,他知道刘邦不爱听大道理,只想要现实的利益,所以一上来就送刘邦一个“大红包”,这样就很容易被刘邦接纳了。 刘邦果然动心,马上让郦食其去陈留当说客,自己带兵偷偷跟在后面。 陈留县令果然不投降,郦食其赚开城门,放刘邦的人进去,轻轻松松便拿下了陈留这个大粮仓。 有粮草还不够,郦食其又把自己的弟弟郦商介绍过来,让他带着几千人马加入刘邦的队伍 —这下刘邦的人马和钱粮都大大扩充了。 郦食其只是刘邦在远征路上招到的众多投靠者之一,但很有代表性,从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刘邦是怎样在游击战中逐步扩充军队的。 正是靠着无数个“郦食其”的投奔,刘邦才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他的队伍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起来,最终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初步具备了攻打关中的条件。 为什么郦食其这样的人愿意投奔刘邦呢?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刘邦本身的领袖气质。 所谓领袖气质,关键的一点是,你要让人觉得你有把控全局的能力,让人相信你能够带领大家做成事情,更简单地说,要能带给人安全感。有些人,只要他在场,就能镇住一切邪魔外道,让人觉得局势在掌控中,不会惊慌,会自然而然地围在他身边,听他指挥,这就是领袖气质。 这种气质纯粹是与生俱来的,学不会,假装不来,模仿不出,是万里挑一的、最珍贵的一种能力。 刘邦就属于有这种能力的人,见过他的人,很容易为他的魅力所折服,心甘情愿地听他调遣。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的贵公子张良。 自从一年前见过刘邦以后,张良就一直惦记着他。凭借自己识人的能力,张良很清楚地意识到刘邦是值得一生追随的领袖,所以一直梦想着投奔到刘邦麾下。 但张良还有一件重大任务没有完成。 他本来是韩国贵族后裔,一直思念着故国。当项梁打到中原来,成为诸侯领袖以后,张良意识到复国的机会来了。 当时项梁刚刚拥立楚怀王登基,趁着这股东风,张良对项梁提议说:君上既然立了楚君,也请立一个韩国后人为君。君上有恢复韩国之功,韩王必定感恩戴德,成为君上的臂膀。 项梁觉得有理,就立韩国后裔横阳君为韩王,让张良辅佐他。张良的复国梦终于实现了。 后来一年,张良一直跟着韩王在韩国故地攻城略地,跟秦军展开拉锯战,试图收复当年韩国的地盘。 刘邦打下陈留以后,又四处游击,连续打败几支秦军队伍,最后来到颍川郡,正好张良也跟着韩王在那里攻城,两人一见到对方,都又惊又喜,诉不尽离愁别绪。 两路人马汇合到一处,实力大增,接连取得大胜,攻下韩地的许多城池,连故韩国的首都阳翟都攻下来了,韩国的复国大业到这时才算真正完成。 刘邦让韩王留在阳翟,压制这一带的秦军势力,自己带上人马继续往西去攻打秦国。 既然复国的任务已经完成,张良已经尽到了自己对故国的责任,可以开启自己的事业了,他便辞掉了韩国的官职,义无反顾地跟着刘邦踏上了西去的道路。有张良这位顶级谋士的加入,刘邦的行军计划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之前他们一直在四处打游击战,行军路线绕来绕去,现在开始明确对准关中的方向。 他们首先攻向函谷关方向,在平阴强占黄河上的渡口 —不是为了打击秦军,而是为了拦截附近的赵国军队,防止他们先进入函谷关。 这种行为看起来真是既恶毒又自私,以至于秦军和赵军都以为刘邦吃定函谷关这条线了。 但这只是为了干扰敌人的判断,打乱敌人的调度。 秦军从函谷关方向疯狂扑来,赵军也冲过来要抢夺渡口,一时间乱成了一团,刘邦趁机指挥军队撤回阳翟。 阳翟不仅兵马粮草充足,也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战略要地,向北可以进攻洛阳,威胁函谷关;向南则可以直插南阳,逼近武关。而这两个方向都是攻打关中的重要通道。 刘邦在阳翟休整过后,立即向南攻向南阳,在南阳附近大破秦军,赶走南阳郡守。南阳郡守逃到宛城,刘邦又听取张良的建议,追到宛城,迫使南阳郡守投降。然后他又让手下将领在整个南阳盆地扫尽敌人残余势力,顺利控制了南阳郡,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里是故楚国的核心地带,向西,经过析县,就是武关 —这才是刘邦真正的目标。 从武关向西北,沿着丹江,从山谷中间穿过,两百多里之外,便是峣(yáo)关;攻破峣关,便到达蓝田,也就进入了关中平原,从这里到咸阳就是一马平川了。 所以武关是关中的大门之一,是除函谷关以外,进入关中最重要的关卡。 现在刘邦已经来到了武关附近,准备从这里杀进关中。 但作为帝国的命门,武关有重兵把守,以刘邦现在的兵力,怎么能闯得过去呢?靠蛮力肯定不行,得用点计策。 正当刘邦在武关城下踌躇不决的时候,忽然从咸阳传来一条惊天动地的大消息:赵高弑杀秦二世,派人来联络刘邦,准备共分关中! ◎继《春秋:五霸迭兴》《战国:七雄博弈》之后,“我们的华夏”系列又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历史读物。 ◎从史实出发,多角度还原四百年秦汉帝国传奇。王侯将相的博弈,宫廷朝堂的纷争,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百态人生,于书中一一道来,交织出一个雄浑浩瀚的时代。 ◎脉络清晰,一书厘清秦汉史,洞悉帝国兴亡之道。创业、守成,治世、乱世,征伐、复仇……权力的腥风血雨背后,透显出怎样的本质? ◎文笔流畅,妙趣横生,读来酣畅淋漓。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不仅将人物际遇与命运、大事件的起承转合寓于其中,连缀起来更描摹出一幅鲜活的秦汉历史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