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译者:张宗子
出版社: 外语教研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ISBN: 9787513559782

作者简介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3—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1988年秋自费赴美留学,入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院研读英美文学。长期居住纽约,在中文报纸工作,历任编译、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业余写作,以散文、随笔、书评及影评为主,并有翻译作品发表,包括当代美国诗歌和散文。已经出版的作品有:《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开花般的瞻望》《一池疏影落寒花》《不存在的贝克特》《梦境烟尘》以及《花屿小记》。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作家。1948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1974年接手家族在密歇根州小镇米尔福德的殡仪馆,开始了殡仪员生涯,直到**。此外,林奇还任教于韦恩州立大学殡葬系,并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教授创意写作,在埃默里大学坎德勒神学院教授“耶稣的生平、教义及其文化影响”。他的诗和散文常发表于《哈泼斯》《伦敦书评》《纽约时报》《纽约客》和《巴黎评论》等**刊物。另著有《往来于故土之间》(Booking Passage)、《动与静的身体》(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幽灵及其他》(Apparation&LateFictions)等。林奇及其作品是两部获奖纪录片——《殡葬人》(The Undertaking,2008年艾美奖),《学习重力》(Learning Gr**ity,2009年密歇根奖)——的主题,也是广*好评的HBO系列剧《六尺之下》(Six FeetUnder)的灵感来源。

内容简介

我的童年平淡无奇。母亲视孩子如珍宝,父亲则 总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危险无处不在,灾难随时 发生。它们就像念着我们名字的幽灵,徘徊在周围, 等待父母疏忽的一瞬间,把我们席卷而去。甚至在* 单纯无害的事情中,父亲也能看到危险。橄榄球赛使 他想到撞裂的脾脏;后院的游泳池,使他想到淹死人 ;擦伤使他想到白血病,蹦蹦*使他想到折断的脖子 ;而每一个小疹子或虫子的叮咬,都使他想到致命的 水痘或高烧。 原因还是殡葬。 作为殡仪员,他习惯了意外和看似不可能的伤害 。他学会了担惊*怕。 母亲把大事托付给上帝。她*喜欢对我们说,“ 原先计划”只生一个孩子,结果生了九个,多出来的 ,都是上帝的礼物——当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原因 她自己明白——因此还得靠上帝来保佑。我敢肯定, 她坚信,上帝的守护天使就陪伴在我们身边,保护我 们免*伤害。 可是父亲却从那些婴儿、幼童和少男少女的遗体 上,看到了上帝依照自然法则存在并依从其律例的明 证,不管这法则是何等残酷。孩子们因为重力、因为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因为物竞天择而天亡。车祸 、麻疹、插在烤面包机里的刀、家用毒剂、实弹的* 、绑架犯、连环杀手、阑尾炎、蜂蜇、卡喉的硬糖、 未得到治疗的哮吼病,凡此等等,他目睹了太多的事 例,全是上帝无意干预自然秩序的例证,除了飓风、 陨石和其他自然灾害,*残酷的一项,就是儿童们遭 *的那些异乎寻常的劫难。 唯其如此,每当我和兄弟姐妹们请求去某个地方 玩这玩那时,父亲总是脱口而出:“不行!”他刚刚 埋葬了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个才惨遭不幸的。 那些男孩子有的死于玩火柴、打棒球没戴头盔, 有的死于钓鱼没穿救生衣,或是吃了陌生人给的糖果 。随着我们兄弟姐妹**天长大,导致那些孩子死伤 的行为也越来越成人化。他们不再死于意外或自然的 灾变,不知不觉间,他们越来越多地死于微妙的人际 关系。儿童被雷击的故事逐渐让位于失恋**,让位 于少年人因开飞车、酗酒和吸毒而丧生,以及数不清 的只是因为不小心而导致的死亡,一句话,他们不该 在错误的时间置身于错误的地点。 母亲对祈祷的力量和自己的爱护能力深信不疑, 对于父亲的禁阻常加以否决。“哦,埃德,”晚餐上 她会这么反驳,“由他们去吧!他们得自己学点儿东 西啊。”有一次,我想去对街一个朋友家过夜,父亲 不同意,母亲不客气地说:“别犯傻了,埃德。你是 不是要说,你刚安葬了一个因为在吉米·谢洛克家过 夜而完蛋的倒霉家伙?” 父亲从不把母亲的干预当作顶撞,而是看成这个 疯狂世界里的理性声音。也就是说,母亲以其坚定的 信仰战胜了他的忧虑。每当母亲拿出有力的证据反驳 他时,他的反应就像醉汉接过一杯凉水或热咖啡,像 是在说:谢了,正需要呢。 然而他的恐惧不是装出来的,亦非毫无道理。就 算是郊区那些备**爱、备*呵护的孩子,谁也不能 担保不出事。社区里少不了得了狂犬病的狗,能传染 疟疾的蚊子,和冒充邮差与教师的歹徒。*常经验告 诉他,*糟糕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在父亲看来,就连 蝴蝶也难逃嫌疑。 所以,当母亲做完祈祷,像个上帝的孩子一样安 然入睡时,父亲却一直警觉着、提防着,电话和收音 机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准备随时接听殡仪馆半 夜打来的电话,并监听打给警察局和消防队的求救电 话。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早晨他不是守候在 *前等我们醒来,没有一个夜晚不是直等到我们回家 才回房就寝。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十九岁。(p67-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