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汉字的故事
ISBN: 9787547319598
黄荣华,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特级教师,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著有《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穿行在汉字中》《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黄荣华卷》《高中语文阅读试题解密》《高中课堂过程写作解密》,主编《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等,长期从事语文阅读推广工作。
“汉字”名称起于何时 我们的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汉字的名称是不是一直就叫“汉字”呢?不是的。 汉代(前206—220)以前,汉字一般称为“文”。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六国的文字,叫“书同文”。这个“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汉字”。长期以来,我们称汉以前的汉字为“文”,如“甲骨文”“金文”“篆文”。 汉代以后,“字”就可以指汉字了。那么,是不是在汉代,我们的文字就叫“汉字”呢?也不是的。从汉代一直到晚清,我们的文字或称“文”,或称“字”,或“文字”合称。如“说文解字”“咬文嚼字”“断文识字”“初识文字”等。如果我们翻阅《辞源》这样的大型辞书,就会发现这些辞书中是没有“汉字”“汉语”这样的词条的,因为古代就没有这样的词语。但我们会发现有“汉隶”这个词条,它是指汉代人写的隶书。 “汉字”这一名称的出现,应当是很晚的事。汉语是世界上最简洁的语言,可以用“文”或“字”来表达时,就绝不会加一个前饰“汉”。只在有必要时,这个前饰“汉”才会出现。那么何时才有必要呢?在需要与其他文字区别时就有必要。所以,南朝时,在与梵文对应时,有“汉文”的说法,兼指汉字与汉语。如南朝梁僧祐《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义而不了汉音,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但“汉文”的说法也仅限于此。只有到了近代,我们的文字进入了世界范围交流的广阔舞台之后,才有必要加上前饰“汉”,来与其他文字区别。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外族人为了区别自己的文字,比如日本。日本文字中有汉字和假名,所以他们的教科书中很早就出现了“汉字”的说法。二是留学的中国学者,如章太炎等,为了区别自己的文字与别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