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鸟儿一起飞翔(精)/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
作者简介
郑作新(1906年11月18日-1998年6月27日),国际著名的动物学家,中国鸟类学界的泰斗,中国鸟类学研究和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使我国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半个多世纪的鸟类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的研究工作中,写出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向着重鸟类亚种分化的研究,并提出物种起源地的估测及低等亚种被排挤的观点,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论证,为世界动物学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全世界的鸟类学界誉为鸟类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郑作新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科生物系。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他还被学院颁予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时年,郑作新年仅23岁。 毕业后,郑作新谢绝了美国研究所的聘用,回到了祖国,被母校福建协和大学聘为动物学教授兼系主任。 郑作新率先用中文编写了《大学动物学实验教程》,后又出版了《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普通生物学》等教材,并被广泛采用。由于他不断的努力,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鸟类研究,终于开展起来了。 1945年3月,郑作新被美国国务院文化司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和访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作新由南京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工作。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历任研究员、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兼自然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动物学暨动物地理学主编。 在50年代末期(1955—1958),郑作新发表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此书详列了当时所知的中国鸟类及其在国内的分布,是研究中国鸟类的必要工具书。 1963年,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经济鸟类志》,美国商业部把它译成英文本,并制成了缩影胶印本广泛发行。为了适应国际上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和联邦德国的PaulPareyScientificPublishers出版公司邀请郑作新用英文编写《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一书,并在1987年出版。 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WildlifeFederation)评选郑作新为1988年度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奖的获得者,并推派会长海尔(Hair)博士来京参加于1989年5月26日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该奖项的授奖仪式在美国国外举行,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同时,这也是第一次颁发给一位中国的学者。 郑作新是我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他对中国鸟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学奖三项(1978),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79、1985)、特等奖(198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一等奖(1989),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还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荣誉奖(1981),及美国国家动物协会的国际特殊科学成就奖(1988)。1989年获科学院颁发的科学荣誉章。1992年他把所得奖金捐献出来,成立鸟类科学青年奖基金。1993年获林业部颁发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终身荣誉奖”。1995年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会”奖。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由于学术上的突出成就,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被推选为日本、德国、英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美国鸟类学会荣誉会员,三次连任英国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会长、终身会长,国际鹤类基金会首届顾问,第22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名誉主席。 郑作新是中国动物学会发起人之一(1934年),历任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他也是中国鸟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80),被推为第一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兼任世界鹤类研究中心、中国动物园协会、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学术团体和组织的顾问。 郑作新一生致力于鸟类学研究工作,直至1998年逝世。
内容简介
1996年,我迎来了90岁的生日。 90岁,我不知道青少年是如何想象这垂暮之年的形象 的,我自己觉得生命之树仍然一片葱绿,生活在改革开放 的盛世,我心中充满夕阳无限好之感。 孩子们过生日都是很高兴的,因为又长大了一岁;我 这个90岁的老人过生日同样是很高兴的,因为人说“人生 七十古来稀”,而我已90岁了,还在从事我热爱的、终生 为之奋斗的鸟类学的研究工作。 孩子们过生日很高兴,还因为能得到礼物和祝福;我 这个老人也因为在90岁生日的时候得到奖励和祝福而高兴 。 1996年最让我高兴的有三件事,一是第二届海峡两岸 鸟类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二是我获得了 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科学奖,三是我被世界雉类协会推 选为终身会长。 第一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是1994年1月在台北召 开的。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鸟类,当时决定两年后在内蒙古 召开第二届研讨会。 1996年8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会议如期在呼和浩 特召开,台湾的学者来到这里,与祖国大陆的学者进行学 术交流。中华儿女欢聚一堂,其意义已不仅仅是学术上的 盛会了,研讨会充分表达了两岸学者“只有一个中国,反 对分裂”的意愿。 这次研讨会征集两岸学者大量论文,从中筛选出60余 篇,编辑成《中国鸟类学研究》一书。这本书基本上反映 了我国鸟类学现阶段的研究概况。 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国鸟类学研究》一书的出版 ,是中国鸟类学界的盛事、喜事,书的封面上还冠以“郑 作新院士90华诞暨第二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纪念” 的副标题。书的前言写道: 首先,我们要庆贺郑作新院士九十华诞以及他在鸟类 学界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众所周知,在动物学领域中 ,鸟类学在物种识别、系统发育、行为进化、迁徙与定向 等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 国家之一,迄今所知,共有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5% ,而中国鸟类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在郑作新院士 半个多世纪的指导、倡导和影响下,也处于我国动物学发 展的前沿。 郑作新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 基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 学会、北京自然博物馆等事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在 国际上,为英、美、德等国鸟类学会的终身通讯会员或荣 誉会员,世界雉类协会会长,国际鹤类基金会顾问,国际 鸟类学大会(1994—1998)名誉主席。曾获得国家和中国科 学院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野生动物保护终身荣誉奖 等共十多项次,同时又获得美国的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 奖。他是中华瑰宝,享誉世界。 我认为这对我是过誉了,即使我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 得了一些成就,也是与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 我仅是整个事业中的一颗水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