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世界危机1915)/世界大战丛书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内容简介
随着旧岁逝去,主要参战国之间在西线形成了陆 、海战场的僵持局面。德国船队龟缩在防备森严的海 港内,英国海军部欲诱其出港,却束手无策。战壕从 阿尔卑斯山一直延续到海边,运动战已毫无可能。海 军将领们完全信仰封锁策略;而陆军将领们则寄希望 于消耗战,甚至更迫切,试图突破敌人的防线。在世 界战争史上,修建这么一条延绵不断的战壕,可谓绝 无仅有。350多英里长的防御工事由数百万大军严密 防守,有数千门大炮予以支持,从瑞士前线延伸至北 海。在10月与11月,当这些防线尚薄弱之际,德国的 军队试图突破。他们损失惨重。法国与英国的总指挥 部还得到命令,必须用铁刺网与战壕内架设的机枪严 守阵地。 鉴于现代火力的威力,40余年来正面进攻的方式 已被放弃。在普法战争中,德国人取得的重大胜利是 使用相当大兵力于某一翼采取广阔迂回战术的结果。 在日俄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同样采用此种战术。在辽 阳,黑木将军的部队从俄军左翼发起攻击;在穆克丹 ,乃木将军的部队专门从阿瑟港调出,攻击俄军右翼 。正面进攻如果得不到侧翼迂回的配合,肯定代价高 昂且有失败的可能。然而此刻,在法国与佛兰德,在 战史记载中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两翼迂回的战局。迂回 运动这一最古老的战术已不可能实行。中立地区与大 海阻挡了战线的进一步延伸,各路大军近在咫尺,虎 视眈眈,却一筹莫展。 在这种形势下,法军最高指挥部协同英军再次求 助于无望的正面进攻战术,尽管它已因以往的痛苦教 训而被丢弃。同时,自日俄战争以后,现代兵器的火 力已成倍增强,而且与日俱增。再者,由于使用了铁 刺网,为摧毁它炮轰的时间就需要延长,这有效地防 止了突袭的机会.在那段时期,法国战场上根本不可 能进攻得手,战线中央无法突破,又无两翼可供迂回 。面对这种僵持局面,兵法已无能为力;将领们及其 参谋部除了正面进攻已经无计可施,而正面进攻却是 他们的经验与训练所无法接受的。他们除了打消耗战 别无良策。 战争中唯消耗战最为血腥,谋略中唯正面进攻最 为下策。由于法、英两国军事当局采取这两种残酷的 应急办法,在连续三年中消耗了他们国家中男子的精 华。但消耗战造成的残酷屠杀对交战双方不是均等的 。1915年、1916年与1917年英、法为其进攻付出的代 价,几乎每次都大大超过取防守态势的德国,总的代 价肯定远高于德国。情况不是一命抵一命的交换的对 等。英、法军队往往需要牺牲两条甚至三条性命才能 消灭一个敌人,严酷的数字最终证明,协约国到最后 仍有数百万牺牲者的差额。职业军人以此种教条驱使 勇敢而且服从命令的热血青年献身沙场,这在后代人 看来不仅可怕而且不可思议. 这是数百万人的受难、伤残或灭绝的真实故事, 是整整一代中所有最杰出、最高尚者牺牲的真实故事 .今天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便是 这些可怕事件的继承者。然而,避免这场屠杀,缩短 这场灾难的办法是始终存在的。战线两翼原本可以找 到迂回的地区;防线原本可以利用其他计策将其突破 ;这些计策原是可以找到和仁慈地实施的,这不需要 违背任何军事艺术的原理,只需要真正理解军事原理 并根据实情正确运用。 取胜之道在于杀戮与策略。将领对策略贡献越大 ,他就越显伟大,要求的杀戮就会越少。把“消耗战 ’奉为至上的理论,与历史相抵触,为自古以来的名 将所不屑。被认为军事艺术中之杰作的战役,几乎无 一不是具备战术变化的战役,通过这些战役将领们得 以英名卓著,而敌人常发现打败自己的是某种新奇的 应急手段或计策,是某种奇特的、迅速的、意想不到 的突破或计谋。在许多此类战役中,胜方遭受的损失 总是微小的。 P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