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精)

如在(精)
作者: 胡海燕|责编:孟令远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如在(精)
ISBN: 978751785103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古戏台在孔氏家庙内 。正门口进,拐过屏风就 能看见。戏台是正方形, 面积不大,久经岁月而发 白。顶上隐约可见《天宫 图》和《三国演义》的彩 绘,被岁月剥蚀了一些, 很沧桑的样子。左右各两 门,上书“玉振”“金声”。 檐柱上刻有对联:“三字 经人物备考,一夕话今古 奇观。”仿佛一场好戏马 上开演。 戏台与家庙息息相关 。家庙有多少岁数,戏台 就有多少岁数。家庙有多 少故事,戏台就有多少故 事。或者戏台的故事更多 一些,因为戏台本来就是 个讲故事的地方。帝王将 相的故事,各路神仙的故 事,寻常百姓的故事,大 戏小戏上演了一出又一出 。 小时候看戏,总喜欢 选最前面的位置,第二排 ,第一排,连最前头空出 的泥地上,都还是不过瘾 ,恨不得爬上台去。小伙 伴们一个劲儿地往前挪, 直到双手扒住戏台,踮起 双脚,下巴刚好挂上台沿 。站远处看,戏台边的许 多个小身子齐刷刷地挂在 台沿上,像一群倒挂着的 蝙蝠,十分有趣。突然, 其中一个挂不住了,“扑 通”一声掉落下来,一屁 股坐在台前的泥地上。大 家哈哈笑着,他也笑笑, 使劲儿拍拍屁股上厚厚的 尘土重新挂上。村里的长 辈常常被这些朝气蓬勃的 孩子吸引,看得入迷,仿 佛他们也是一出戏。 好戏开场。孩子们张 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 这场戏是他们盼了好久的 ,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了 喜事方能看上。每逢唱戏 ,戏台成了万众瞩目的地 方。村里人走街串巷,互 相传递这个令人快乐的消 息,他们给各路亲朋好友 捎去“口信”,有的特意跑 上门,盛情邀请他们前来 看戏。于是,全村人聚集 过来,各路亲戚从四面八 方赶来,邻近村子的乡亲 丢下手中的活计跑过来, 年轻的小伙、姑娘陡然间 就多了起来,成群结队地 加入这场盛会。他们打扮 得花枝招展,一心想成为 主角。他们看别人的好戏 ,也演自己的大戏,有时 一台戏看完,一段姻缘就 从此结下。一方唱罢,另 一方登场,而后散场又开 场,这场戏一直会唱三天 三夜。彼时,乡村里娱乐 活动少,村人看了三天三 夜仍不过瘾,家里条件好 的就会赞助一些钱物,让 戏班子再唱上个三两天。 要不是这场戏,有些 人可能几年也见不上一面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戏 台成了维系大家情感的纽 带。以戏台为中心的千丝 万缕,拉扯着大家的心。 在外的亲人回来了,平时 少走动的远亲也住了下来 。运气好些的,还能“分 到”花旦、小生住进家里 ,也终于让我们有机会见 识他们戏里戏外的样子。 现在,唱戏的时代已 然过去,科技的发达让很 多东西退出历史舞台。我 们站在难得热闹一回的戏 台前,仿佛看见唱戏的人 来来往往,看戏的人来来 往往。这些岁月长河里的 辉煌,有些人记住了,有 些人遗忘了。仿若这来去 本身就是一场戏。 “人生如戏”“处处是戏” ,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 叹。比如这里上演过的那 场关于孔氏家庙身世的大 戏。戏台的存在在某种程 度上千扰了这个村子“婺 州南宗”的身份确认。孔 氏家庙是纪念和祭拜孔子 的文庙,是一个庄重的场 所,戏台的存在使其一直 被认为是婺州一带农村非 常普通的祠堂。于是,这 里接连遭受了一系列磨难 。而八百多年前,那个名 叫孔端躬的孔氏后人,面 对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 痛,何尝不会发出“人生 如戏”的感慨呢? 桧树 每次来到榉溪,我们 总要去看一棵树。 它是桧树,来自山东 曲阜孔林,将近九百岁。 它长在燕山脚下,与孔氏 家庙隔河相望。它长得挺 拔高大,直入云霄,需四 五人才能合抱过来。它皮 肤赤红,如一位健壮的青 年男子,血气方刚,又刚 喝过一些酒,周身涨得通 红。 这是一棵有来历的树 。宋建炎四年(1130) ,金兵入侵中原,汴京沦 陷,宋高宗带领满朝文武 官员一路南迁,孔端躬携 一家老小随驾南下。临行 前,孔端躬来到孔林带走 了一棵桧树苗。这树苗是 他对故土眷恋的深刻表达 ,是故土的根。他承诺: “此苗在何生根,即我氏 新址也。”后行至榉溪时 ,其父孔若钧一病不起, 一行人只能暂时安顿下来 。等孔端躬处理完父亲后 事欲往衢州与兄长孔端友 汇合时,却见桧树苗已在 这块土地上生根长叶了。 他不由得感叹一声:“此 乃天意也!”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