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精)/中华谋略经典

三十六计(精)/中华谋略经典
作者: 责编:陈文韬|校注:孙建民//黄朴民//马瑞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4.96
折扣购买: 三十六计(精)/中华谋略经典
ISBN: 9787553811536

作者简介

此书为明末清初无名氏采集群书编撰而成。成书年代,作者何人,已无从考证,历代兵志也未予收录。注译: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导读 “瞒天过海”指用欺骗手段,暗中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过去的研究者大多认为,该计名出自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亲征辽东的故事。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率 30 万大军兵分三路进至海边,白浪滔天的大海令太宗不禁为大军如何渡海犯愁,遂召集各路将领询问渡海之计,将领们面面相觑,只有大将张士贵表示可以思考应对之策。数日后,当地一位乡绅请求见驾,声称愿为征辽将士提供军粮。太宗大喜,率百官随其来到海边,进入一间用彩色帷幕遮围得十分严实的屋子,室内陈设富丽堂皇,太宗一时兴起,与众将饮酒进食。稍后,忽听外面狂风呼啸,涛声如雷,屋内杯盏晃动,太宗忙令随从出去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只见外面已是了无边际的大海。此时张士贵赶紧上前请罪:“陛下正随大军航行于大海之上,前往高丽。”原来,是薛仁贵想出此“瞒天过海”之计,他扮作乡绅,以供军粮为由,诱太宗来到经过巧妙装饰的船上,使太宗暂时忘记了凶险的海上风浪,从而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成功渡海。 但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十五年(641)开始谋划征高丽,贞观十八年(644)七月开始进行战争准备,十一月进行兵力部署。陆路方面,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世 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为副,率步骑及募士 6 万及兰州、临夏一带降胡,出柳城(今辽宁义县),趋辽东;海上方面,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 4 万余人及战舰 500 艘,自莱州(今山东莱州)出海趋平壤。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发,三月抵达定州,四月在幽州城南(今北京市南)誓师,五月率大军抵达辽泽。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但此前的四月初,大将军李世 已经率主力渡过辽水。太宗到达辽泽后,由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大军得以渡过。从以上唐军的部署和进军情况看,唐太宗率大军走的是陆路,渡辽泽后与李世 大军会合进攻辽东,根本未曾渡海;同时,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军开始辽东攻城战,在此战役中,薛仁贵的身份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自恃骁勇,欲立奇功,故意身穿白色衣服,呼叫着冲向敌阵,造成敌军的混乱,李世 趁机挥军追杀,唐军取得胜利。因此功劳,唐太宗才提拔薛仁贵为游击将军。可见薛仁贵与唐太宗渡辽泽根本没有关系。 “瞒天过海”之“瞒”,实际就是进行种种欺骗。无论是指导和谋划一场战争,或是指挥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战争指导者都要善于以各种手段进行“瞒”: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或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这种欺骗又分为战略欺骗、战役欺骗和战术欺骗。战略欺骗是在战略全局上伪装自己,对敌进行政治欺骗、外交欺骗、军事欺骗,己方则秘密地进行战争准备,寻找时机,达成战略突然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战役欺骗是在战争或战役准备的目的、任务和主攻方向上迷惑敌人,以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使敌方战役体系遭到猝不及防的打击或破坏。战术欺骗则是在决定性的战斗中达成突然性,使敌方战斗体系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或破坏,导致敌方战术指挥员惊慌失措,从而重挫其士气,以取得战斗胜利。 能否成功地进行“瞒”,关键在于能否从心理上、信息上造成敌人的错觉,引导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因为,虽然战争双方都是在斗智斗勇,但人的思维活动毕竟常常受到认知习惯的制约,如先入为主、常见不疑、过度紧张或松懈麻痹等等。因此,只要精心策划,用貌似合理的假象示形动敌,就能使敌方的战争指导者麻痹大意,出现思维偏差和判断失误。比如,《孙子?计篇》就列出过著名的“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即欺骗手段和原则,设法对敌人进行分化,破坏其内部团结,使其在精神或士气上首先受到挫折,无力对我方行动作出有效反应。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瞒天过海”的战例不胜枚举:如吴楚柏举之战,楚汉战争中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击战”,日军偷袭珍珠港,盟军诺曼底登陆等等。 虽然“瞒天过海”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它所达成的突然性往往对战争初期阶段实施首次突击意义巨大。从这个意义上,“瞒天过海”“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任何时代都不能忽视的战争指导原则。兵圣孙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兵者诡道”,在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中,在诡谲多变充满凶险的战场上,“兵不厌诈”是用兵的基本原则。所以,制造假象,隐蔽企图,不宣而战,出敌不意地达成突然性,正是“瞒天过海”的军事含义所在。 1. 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谋略智慧的经典入门读物。 2.以流传最早的通行本为底本,校勘精良,值得珍藏。 3.增加章节导读,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无需古文基础,全书阅读无障碍。 4.每一计都附有战例,涉及古今中外,通过战例领会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