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伽利略(最新插图本)/中外名人传记

哥白尼伽利略(最新插图本)/中外名人传记
作者: 谢南斗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22.5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哥白尼伽利略(最新插图本)/中外名人传记
ISBN: 978754388185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金色的流星 1473年2月19日,我们的主人公——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 出生在波兰的托伦城中一个商人家庭里。他的父亲也叫尼古拉·哥白尼, 是 托伦城的富商和议会议员;他的母亲巴尔巴拉是该城富商瓦兹洛德的一位 花枝招展的漂亮女儿。 每天清晨,教堂的钟声打破托伦城一夜的沉寂,人们纷纷赶到教堂里 去 做礼拜,一天的生活便从此开始。 城里十分安静,人们专心致志地祷告着,教堂里唱诗班的歌声穿透云 霄, 连路上的乞丐也在虔诚地往胸前画着十字架。 流经托伦的波兰第一大河——维斯瓦河现在还很平静,河里细浪翻卷 , 源源不断地把河水送入广袤无垠的波罗的海。 停泊在码头上的船儿温顺地随着波浪一起一伏,宛如熟睡的婴儿。 波兰是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早晨的礼拜是人们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 的 内容。 尽管托伦是欧洲重要的货物转运港,商业非常发达,但是每天做完礼 拜 之前,商人们都不出门做生意。 早晨的礼拜结束后,托伦城就开始热闹起来,码头上、街上,人群熙 熙攘 攘,操着各国语言的商人来来往往,小贩的吆喝声、船工的号子声和放木 排T 人的歌声有节奏地混合在一起,宣告一天工作的开始。 哥白尼生活的时代——十五六世纪,他的祖国波兰基本完成了统一大 业,成为欧洲一大强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商贸发达。 每天,维斯瓦河上商船往来如梭,热闹非凡。 这天是星期天,不用到学校去上课,七岁的小哥白尼就坐在自家窗前 ,对 着楼下的维斯瓦河画起画来。 他最喜欢画帆船,那些被风吹得鼓鼓的风帆带着船只驶向远方,总是 引 起他无限的遐想。远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很想知道。 下午,哥白尼和哥哥安杰伊到河里游泳,玩得忘了时间。 他们总想游得再远一点,看看更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天黑下来以后,他们迷了路。 就在不久前,父亲为了方便小哥俩就近上学,特地搬了家,两个孩子 对新 房子周围的路还不太熟悉,再加上又喜欢到处乱跑,就很容易迷路。 他们盲目地在河边走着,天越来越黑,到处没有一点光亮,草丛里的 虫鸣 声显得特别吓人。 小哥俩终于累得走不动了,就坐在草地上,拼命地在心里祈祷:“上 帝呀, 让爸爸妈妈来接我们吧!” 祈祷了很久,周围只有越来越让人烦躁和恐惧的虫鸣声。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流星,白亮亮的,很快划过天际。 小哥俩惊惧起来:天神要降灾了吗?这是谁的生命星陨落了呢? 不一会儿,又出现了好几颗流星。 小哥俩吓呆了,两眼直瞪瞪地望着天空:上帝发怒了吗? 很快,天上像下雨一般,灿烂的 流星挥洒着,满天交织着亮闪闪的紫 红色的弧线。 这时,哥哥安杰伊哭起来,边哭 边说:“上帝要惩罚我们了,我们不听 话,偷偷跑出来游泳,还游到天黑都 不回家。” 小哥白尼虽然也害怕,却被天上 的景象吸引住了——天空多美呀,流 星像雨一样哗啦啦地下,满天开花, 这样的景象真是没见过呀! 他一下子忘记了什么“天神降 灾”、“命星陨落”之类的东西,兴致勃 勃地欣赏起美丽的天象来。 看着看着,天空中飞来一颗很大 的流星,它同别的流星不同,它飞得很慢,仿佛悠闲地在天庭中散步,它 周身 带着一圈金黄色的火焰,在天空中放肆地燃烧着。 哥白尼清清楚楚地看见,那圈火焰中间,是一块大石头——是的,是 石 头!哥白尼当时就认定。 “石头怎么能飞呢?”哥白尼问哥哥。 “什么石头?”安杰伊大惑不解地问。 “那些流星是石头!”哥白尼肯定地说。 “瞎说!流星是上帝的启示,说明上帝要降灾了。”安杰伊看样子惶 恐不 安。 “可是,它们真漂亮啊!”哥白尼自言自语。 以后,哥白尼就老想着那天晚上的情景,想再看到那颗金黄色的大流 星。 每天早晨做礼拜,他就祈祷:“上帝呀,让我再看一次满天的流星, 再见一 次那颗金黄的流星吧!” 每天吃饭前和睡觉前的祷告,他也这样祈祷,但是他终于没有再见过 这 样的景象。 原来,流星雨是一种罕见的天象奇观,人一辈子也未必能见到一次, 而当 时还没有发明望远镜,观测全靠肉眼,人们就更加难以见到流星雨了。 可是小哥白尼始终不死心,直到第二年夏天,全家人到乡下的别墅去 消 夏,他还在每天祈祷能再见到流星雨和那颗金黄色的流星。 这天,哥白尼的舅舅来别墅里做客,小哥白尼正在画画。 舅舅看见,画上画着一艘帆船,风帆胀鼓鼓的,飞到天上,在星星里 遨游, 四周是一颗颗金黄色的流星。 “为什么你画的流星是金色的?”舅舅随便问了一句。 “我见过金黄的流星!”小哥白尼认真地说,“我每天都向上帝祈祷 能够再 见到它一次,可是总见不到。我真想造一艘能飞的船,飞到天上去找它! ” 舅舅笑着说:“好啊,那你就努力学习吧,等学好了本领,就能到天 上去找 它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