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成败录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 徐骏华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9.26
折扣购买: 蒋介石成败录
ISBN: 978780130955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权术是政治权力的伴随物,是为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目标服务的。青 年时代的蒋介石,是一个既有革命志向,又有个人野心的热血青年,为了 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运用权术方面曾初试牛刀。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权 力的增大,个人野心膨胀,权术与之形影不离,是他攫取最高权力,巩固 最高统治地位的一把利器。   不求“功名”爱武装   按照父辈的期望,蒋介石应该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或 者经商谋求发达。可是蒋介石却到日本学习军事,做出了对自己的前途具 有决定性影响的选择。   事 例:   浙东地区,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美誉。 出生在这里的蒋介石,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人文环境的影响。   按一般的历史经验对自己的孩子的预期,家里父辈更希望他金榜题名 ,用功名光宗耀祖。年少的他或许隐约地感悟到长辈的心愿,这可以从他 将自己的名字蒋尚清改为蒋介石一事中揣摩出来。根据《易经》豫卦的六 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 也。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 最吉利的。原因是因为居中得正。蒋介石的名字采用这一卦的美好意境, 再配上上述最有利的六二爻辞,表明了父辈对他寄予的厚望。   然而,最能为蒋介石仕途创造物质条件的父亲却在他9岁时离开人间 ,这一重任留给母亲王采玉,尽管家境由盛转衰,但王氏含辛茹苦,节衣 缩食,让他到私垫就读,期望能获取功名,在仕途上能发达起来。   蒋介石并没有循着家长设计的人生轨迹坚持走下去,而是由学文改为 习武。自古以来,行武群体受人鄙视,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 说。蒋介石为什么会不爱“功名”爱武装呢?促使这一志向确定的原因有 多方面,第一,性格使然。少年时代的蒋介石,天资聪慧,又调皮好强。 村里的男孩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舞刀弄枪,玩“打仗”游戏,他总是自封 将领,指挥双方或一方作战,孩子们有时被战斗得衣破鞋丢,手伤头破, 号哭而归,家长们便上门告状问罪。初入私垫时,蒋不服先生管教。一次 ,老先生要用戒尺打他手心,他马上倒地撒泼耍赖。因其自小顽皮,乡里 人便在他雅名“瑞元”尾后带上“无赖”二字。从军同他的秉性比较对路 。   第二,求取功名无门,只得另辟他径。他本想走科举获取功名之路,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他赴宁波赶考。但这次应考使他决意放 弃这一志向,主要动因是名落孙山,通过文功获取功名无望。   更深层的原因是,开始隐约感悟到社会的新趋向。他第一次到宁波、 第一次参加科举,目睹科举的腐败黑暗,感到痛心和愤怒。并且这次科举 也使他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在宁波,他听到废科举、兴学校的议论;发现 那些熟读圣贤书的学子在试办新学堂,而且开始教授从西方传入的数理化 课程;听说保守的慈禧太后也让李鸿章搞“洋务运动”,与外国人频繁来 往。这些在他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   回家之后,他考虑再三,决定去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接受新学教育。 他的母亲虽然觉得功名无望,但希望儿子做生意,振兴家业,便对蒋说: “到宁波学生意吧。我去求你琴凤舅舅帮忙,他在宁波做生意。”蒋介石 回绝道:“孩儿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做商人再吃香,也得看别人的颜色 行事,我绝不做生意!”这样,王氏在征求蒋妻毛福梅的意见后,只好同 意了儿子的意愿,蒋介石在毛氏的支持下到凤麓学堂求学。然而,凤麓学 堂也只是一所半新半旧的学校,新瓶装旧酒,虽然也开设了一点英文、算 术之类的课程,但主要还是《礼记》《周礼》等陈旧的东西;教师多是迂 腐守旧之徒,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学们推举蒋介石向校方交涉,增加 新学内容,他在陈述理由时,“盛气趋前,情态激烈”,激怒了校方,声 言要扭送官府查办。蒋介石愤然退学。   后经舅父孙琴凤的介绍,他被送到宁波箭金学堂。在箭金学堂读书期 间,博学的顾清廉老师,教学生们读周秦诸子、《孙子兵法》、《说文解 字》,讲世界大势,鼓励学生出洋留学,使蒋第一次知道当时中国有一个 革命的孙中山先生。顾还将自己一部心爱的经过一番圈点的《曾文正公集 》赠给蒋介石。这是一部对蒋介石来说堪称《圣经》的书,蒋对曾崇拜有 加,视曾国藩为“做人楷模”。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