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学(彩绘版)/新课标语文必读丛书
作者简介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从1916年开始,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普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普读物。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对世界科普事业作出了非凡贡献。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既妙趣横生又立论缜密,是*欢迎、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难懂枯燥的科学问题,在别莱利曼的笔下,都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内容简介
应该怎样从行进的车厢中跳下来? 无论向谁问这个问题,你都会得到类似这样的答 案:“当然是按照运行方向向前跳才符合惯性定律啊 !”但是假如你请对方详细解释一下惯性定律,我可 以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的这位朋友开始时会十 分自信地证明自己的想法,但是假如你不打断他,他 很快就会陷入疑惑,正是因为有惯性的存在,从车上 跳下去的时候反而应该是向后跳,也就是朝运行方向 相反的方向跳! 但实际上,在这种场景下,惯性作用所扮演的仅 仅是一个配角,主角其实是另一个因素。假如把这个 主要因素忘掉了,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向后 跳,而不是向前跳。 假如你必须从运行中的车上跳下来,将会发生什 么呢? 假如我们从运行的车厢中跳出来,当我们的身体 与车脱离的时候。会拥有与车相同的运行速度(因为 惯性的存在,我们会继续运动)并且是向前运动。如 果我们是向前跳,那我们当然不能够消除这个速度, 正好相反,我们还增大了这个速度。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应该耍 向后跳。要知道当我们向后跳时,这个跳下的速度, 是要从我们身体获得的与车相同的惯性速度中减掉的 ,这样在落到地面时,我们与地面相撞的力量会小一 些,因而*不容易跌倒。 但事实上,当你不得不从运行中的车上跳下的时 候,所有的人都会是向着车子前行的方向向前跳。无 数的实践证明,这是*好的跳车方法。所以我们坚决 奉劝各位读者,在从行进的车中跳下时,千万不要去 尝试这样别扭的向后跳的方法。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就是我们在前面关于向后跳车的论述是错误 的和不完整的。在跳车时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我们 都会有跌倒的危险,因为脚在落地后会停止运动,但 我们的上半身还在做向前的运动(我们可以用多种观 点来解释为什么会跌倒,可以参考《趣味力学》第三 章的“什么时候水平线并不水平”一节)。在我们从 车上向前跳下时,身体的速度确实比向后跳时要大, 但向前跳还是比向后跳安全很多,这是因为当我们向 前跳时,我们会习惯性地把一只脚向前伸(假如车厢 的运行速度较快,就可以向前跑好几步),这样就能 避免跌倒。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动作,因为在这一生 中我们都是这样走路的:在上一节中我们就已经学习 到,站在力学的角度上来看,行走其实就是由“一系 列的身体向前倒然后及时迈脚以避免摔倒”的动作组 成的。如果我们向后跳车,我们的脚做不出迈步的动 作防止跌倒,所以向后跳的结果,就是反而让跌倒的 危险性*大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便我们向 前跌倒了,还可以把手伸出来支撑一下,这样摔伤的 程度比后背着地摔倒要轻得多。 现在我们知道了,之所以说向前跳车会*安全一 些,其实不能用惯性定律找到原因,*多的是由于我 们人体。当然对于没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向前跳的原 则就不适用了:我们从车厢中向前扔出一只玻璃瓶, 远远要比向后扔*容易摔碎。所以,当假如你出于某 种原因不得不从车厢中带着行李跳出来,你应该先把 行李向后扔出去,你自己再向前跳出来。 像火车乘务员以及公交车检票员这样有丰富经验 的人,通常会采用这种方法从车上跳下:面向车辆前 进方向向后跳下。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是减小我们身 体因为惯性获得的速度,二是避免仰面摔倒带来的危 险,因为这时跳车的人是面朝可能摔倒的方向的。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