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
ISBN: 9787511337139
第001天 古人真的是“一夫多妻制”吗? 现代人难免对古人的“一夫多妻制”产生疑问和 不解,一夫多妻于情 于理都不能说得通,难道古代法律也允许这个制度吗 ?在说这个问题之 前,我们需要搞清楚妻和妾的区别,妻,是通过相关 嫁娶礼节明媒正娶的 女子,《汉语词典》对于妾的解释为“旧时男人娶的 小老婆”,可见明媒正 娶和小老婆肯定不是同一概念,俗话说“娶妻纳妾” ,夫与妾并非合法配 偶,所以说中国古代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早在氏族社会,妾只是氏族首领女儿出嫁时的陪 嫁,通俗地说属 于女奴的一种,后来穷苦家庭出身的女子为生活所迫 ,为妾的比较多, 妾在家庭中身份比较卑微,虽然也为家庭男子生儿育 女,但却永远不 能享受“妻”的待遇,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为“ 妻”的女子家庭 出身都是比较高的,为妾的女子都是望而不及的,由 此可见妾在当时 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更有甚者,把妾只作为 战败国奉献的礼 品。 《谷梁传》载道“毋为妾为妻”,指的就是为妾 的女子没有资格扶 正为妻,若妻子去世了,男子即便有再多的姬妾也属 于无妻者,要另 寻嫡妻。 妾在当时社会只是一个代表和称号而已,对于当 朝天子、皇亲国戚这 些权位显赫之人来说,“伎”、“婢”、“姬”,无 一不是妾的灰色缩影,每个 华贵高尚的名目背后都有一群在痛苦中挣扎的女子。 第002天 古代有成人礼吗?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关成人礼的记载可 以追溯到文字的产生 时期。古人“二十而冠”,20岁以前则垂发,称为髫 。《后汉书。伏湛传》 记载:“髫发厉志,自首不衰。”李贤注:“髫发, 谓童子垂发也。”古代男 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可 见男女成年的标志 分别为“加冠”、“加笄”。 “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 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举行加冠 礼的年龄有20岁和 19岁两种说法。其实冠跟后代的帽子形状很不一样, 冠并不像现在的帽子 那样把头顶全罩住,而是有个冠圈,上面有一根不宽 的冠梁,从前到后覆 在头顶上。冠的作用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为 把头发束缚住,同时 也是一种装饰。《礼记·冠义》说:‘‘成人者,将 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 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帝、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 行焉。将责四者之行 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 后可以为人,可以为 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笄礼”是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 (簪子)的礼仪。举 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后来女子到了成年 又叫“及笄”、“笄年”。其形式是把原来垂在脑后 的总发或总角盘至头顶, 梳成发髻并用笄将之固定下来,但不戴冠。行笄礼, 标志这个女子已经成 年,可以出嫁了。《仪礼·士婚礼》中云:“女子许 嫁,笄而醴之,称字。” 郑玄注:“笄,妇之礼,犹冠男也。” 第003天 古代如何行拜礼和揖礼? 行拜礼是古代常用的礼节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场 合下用不同的拜礼, 而且行拜礼的方式动作也各自不一。《周礼·春官· 大祝》中记载:“辨九 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 日吉拜,六日凶拜, 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 稽首是拜礼中最重的礼节,古代诸侯对天子、大 夫对诸侯均行稽首之 礼。另外,国君对于神之至尊者或者向臣表示极度尊 敬时也行稽首礼。稽 首之礼如此重要,以致在各种题材小说中都有体现, 例如《西游记》《封 神演义》都大量出现稽首之礼。 揖礼的历史比较长,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 3000年以上的历史。当 今社会中,我们对揖礼并不陌生,很多古装电视剧中 都有揖礼的画面,民 间俗称的“作揖”说的就是揖礼,可见揖礼在历史长 河中民众对它的重视 性。 揖礼属于相见礼,使用比较广泛,而且没有特定 的场合与形式的要 求。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 有土揖、时揖、天 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 向下;时揖是拱手向 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 地作揖;旅揖是按等 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3下。 揖礼这种传统的古老礼节在我国依然被民众所熟 知和沿用,婚礼、寿 庆、聚会等重大场合,我们仍然会相互拱手作揖。而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礼节因为世界各地华人的分布而大范围使用和传 播,如新加坡、马来 西亚的华人依旧有使用揖礼互相问候的习惯。各地的 唐人街更是很好地保 留使用了这种中国古老的传统礼节。 第004天 古代人的贞操观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 《周易》说道:“恒其 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就是说,男女相处,女 人做到恒久就会福佑 阴德,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就会招致灾祸。这在本意 上就是要求女人自觉 坚守贞操。东周早期的《易传》更是对此做了明确的 表述:“女人贞,吉, 从一而终也。”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永远要追 随丈夫,一直到丈夫 寿终。 贞操观包括婚前贞操、婚后贞操、寡妇节操和妻 妾殉葬制度等。其中 婚前贞操,指女子在出嫁前必须是处女,否则就要受 严酷的惩罚。婚后贞 操,指妻子不能和其他男子发生私通行为。寡妇节操 是指丈夫死后,寡妇 要“守节”。在古代,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可以记其 事迹,赐予祠祀、树 坊表,表彰节妇烈妇,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哪 个女子能不守节?哪 个本家能不劝导寡妇守节?一时守节风盛,空前绝后 。 妻妾殉葬制度是指丈夫去世后,强迫妻妾殉葬, 这种制度萌芽于氏族 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后,女奴隶和男奴隶一样被 大量杀殉或生殉。殷 墟卜辞中有杀殉女奴的记载,妇女殉葬者中也有墓主 的妻妾,《西京杂记》 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 是石垩,拔除丈余 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 唯一男子,余皆女 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古人的贞操观是封建夫权社会的产物,这种封建 的伦理道德禁锢了妇 女的心灵、限制妇女的权利,是一种摧残人心的道德 教条。历史上,无数 女子的青春、灵魂被这种观念所吞噬,上演了一幕幕 真实的人间悲剧。作 为一种“一偏的贞操论”、“忍心害理、男子专制的 贞操论”,单方面要求妇 女守节是极不公平、极无道德的。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