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精)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精)
作者: (美)杰弗里·瓦夫罗|译者:黄中宪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精)
ISBN: 9787509788837

作者简介

黄中宪,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专职翻译,译有《天国之秋》《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非典型法国》等。

内容简介

多年来,皇帝和其统治集团在联邦、集权两种方 法之间焦虑不安地摆荡,忽而此法,忽而彼法,但不 管是哪种方法,都未能奏效。集权之路引发非德意志 民族的众怒。在工业化、自由主义发端的近代,要透 过贵族施行联邦制,已走不通,而若要透过“青年捷 克*”(Young Czechs)之类的中产阶级民族社团来 施行联邦制,必然导致地方脱离自立和解体。在奥匈 帝国的十七个主要地区中,只有六个地区由单一民族 组成;其他地区都是潜伏着民族冲突的**库,例如 波希米亚境内,捷克人和德意志人为语言、就业、地 位的问题在城镇、乡村互斗。弗朗茨.约瑟夫三十岁 时(他活到八十六岁且至死才退位),奥地利就已无 法运作,已如同一只太胖、太笨重而飞不起来且行动 太迟缓、太无自卫能力而无法在地面存活的渡渡鸟。 一八六○年代的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 立即注意到这点。自一八五○年代俾斯麦说“中欧不 再容许两强并立”之时起,他就看奥地利很不顺眼。 一八六六年他把矛头对准弗朗茨.约瑟夫,要求自拿 破仑战争结束起即由维也纳宽松领导的德意志诸邦改 奉普鲁士为主子。弗朗茨·约瑟夫以其一贯乱无章法 的作风,权衡妥协开战的利弊得失,*后决定开战以 “保住奥地利的颜面”。他不够深谋远虑,总是为虚 无缥缈的“面子”而战,而非为具体可见的利益而战 ——一九一四年时他又这么干。一八五九、一八六六 年时,一如一九一四年时,若以战争之外的手段来保 住颜面,会远*符合帝国的利益,将既能保住奥地利 的大国身份,同时又能免除两个历来交好之国的毁灭 性冲突。 毛奇将*的普鲁士陆*,一八六六年六月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入侵奥地利,在几次交手中连连击败奥 地利陆*,并于七月三*在波希米亚易北河边的柯尼 希格雷茨要塞,打出*辉煌的战果。普*挺进波希米 亚时,一支意大利*队入侵威尼斯,拿下该省,兵威 逼近的里雅斯特。奥地利输得一塌糊涂:开战前,奥 国外交官未能以让步打消普鲁士或意大利的进*;开 战后,奥国将领未能抓住良机打赢两战线。 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地利*队是反拿破仑阵营的 中流砥柱,但一八六六年竞如此落败,其震撼无疑如 石破天惊。罗马教廷外长听到普*在柯尼希格雷茨大 胜、奥*溃败的消息,惊讶地说道:“世界垮了。” 此后的政局发展*令人震惊。英国保守***本杰明 ·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一八七一年二 月向下议院议员演说时,说出了欧洲其他地区人民的 心声,判定俾斯麦将把三十六个德意志邦国一统于普 鲁士统治之下,“**打破了均势”,并说此举如同 一场“德意志革命”,其政治意义比前一个世纪的法 国大革命还要重大。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成立了由奥 地利领导的德意志邦联,以免德意志民族的财富、工 业、剧增的人口被单一强权所把持。随着那些资源突 然落入普鲁士之手,欧陆的均势**翻转。一个以柏 林为中心且雄心勃勃的新强权,一统了俄国与法国之 间原本小国林立、四分五裂的局面,且决意大展身手 ,让世人刮目相看。 P33-34

一战百年刚刚过去,对一战的研究仍在持续发热。甚而有专家学者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战对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影响超过了二战,起码不亚于二战。这是一个大历史问题,也许需要*多的沉淀之后才能有*准确的答案。然而,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奥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以及*次世界大战中东线战事的研究是*次世界大战研究中的两个被忽视的点,作者瓦夫罗在这方面做出了很精彩的论述和研究。本书力图结合*事史和外交史,呈现既有研究较弱的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匈帝国的衰亡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