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经济70年:郑新立经济理论纪年
作者简介
郑新立,经济学家,河南唐河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现任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师从经济学家马洪,1981年毕业于***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从1981年到2013年,先后在*****处研究室、**计划委员会、**信息中心、计委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2009年协助曾培炎同志创办中国**经济交流中心。 郑新立先后参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五年规划起*组工作;参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四个*的重要改革文件起*工作;参与*的十七大报告起*工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提出发行长期建设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建议;2013年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议,在实践中取得有力验证。获评 “2013·经济学人”10大经济学家之一。 ;.;墨白,男,本名孙郁,先锋小说家,剧作家。曾获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中篇奖、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编剧奖。 ;.;本名范江媛,新秀小说家
内容简介
1958年—1960年(戊戌至庚子) 十四岁—十六岁 下面是2015 年 8 月 17 *下午,郑新立在北京万寿宾馆接 *本书撰稿人的谈话内容。 郑新立:初中我住校,因为家里人都去了湖北,就我一个人在家 上学,和老师的感情特别好,像父母子女一样。初中的班主任叫尤永 卿,教语文,开封师院毕业;另一位讲历史的老师叫张全来,也当过 我的班主任。初中三年,无论是小考还是大考,我始终都是班里** 名。那时就爱学习,有时间就看小说,这对我影响比较大。 1958年夏天,我小学毕业,爷爷带着我到湖北二叔那儿去。等秋 天回来上初中,家就没了,搬到别的村里去了。吃食堂,大锅饭,眼 看大好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因为吃大锅饭,都不好好干活了。1958 年 是大丰收,可是地里的庄稼都不收,红薯烂在地里,棉花散在地里, 都去炼钢铁,人都疯了。我家房前屋后有 6 棵大枣树,全都锯了去炼 钢铁。 1959 年,我上初二,因为没饭吃,爷爷、奶奶和小叔就去了湖 北隋县一个叫肖家湾的地方开荒种地。奶奶小脚,坐在独轮车上,由 我的一个本家大伯推着,爷爷在前面拉着,走了200 里路。那里很荒 凉,夜里常能听到狼嚎叫。半年后,学校食堂也停伙了。上级通知无限期放假,我就跑到爷爷那儿,在山上放牛。那年我15 岁,常常躺 在荒山野岭上看云彩,学上不成,饭也吃不上,百思不得其解。又过 了半年多,学校通知复课,爷爷想让我在枣阳的王城上学,就让我小 叔回丁岗给我开转学证,可是那个时候河南把到外地逃荒的人当成流 窜犯,不让转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还是要回来上学,虽 然晚回来一个多月,班长的位置仍给我留着。回来时,爷爷送了我几 里路,失声痛哭,那种无奈,至今犹存眼前。 1960 年的严重困难不是自然灾害,主要是人为的,人灾。1958 年我们村有四百多人,可是1960 年过后,只剩下二百多人,一下子 少了一半多,饿死的、逃荒走的各占二分之一。我的爷爷、奶奶若 不去湖北,肯定饿死在家里。到后来分自留地,很快就恢复过来了。 1960 年中国农村的状况真是触目惊心。当时那么好的形势,一到人民 公社,刮共产风,形势就急转直下。 撰稿人:想没想过父亲在您生命里缺失,对您人生的影响? 郑新立:没有父亲,就没有依靠。上学、处理什么事都是自己拿 主意,让我早熟。我上初一的时候,临近春节,我小叔去水库干活。 祖母病了,眼看就不行了。我在村食堂拿了几个红薯丸子,到枣阳去 找我二叔,那时候我二叔正在枣阳学习。可是到了枣阳才知道我二叔 回资山镇去了,那时正是腊月二十几。我只好给二叔写了一封信。因 为没钱,没处住,就连夜往回走。回到家是第二天上午,****我 走了220里路,就吃了几个红薯丸子。那一年我14岁,耐力达到极限。 不久我二叔回来了,留下一点钱和粮票,把我爷爷、奶奶接到湖北去 了。那个时候我爷爷还能干农活,但毕竟有饭吃了。 撰稿人:您的初中时期,还有什么难忘的事儿? 郑新立:我上初二的时候,一个修水库的民工,从工地回家的路 上,死在了学校的*场边。 还有一件事,在我初中毕业等高中通知书的那个夏天,有**我 在地里砍苞谷秆,干了一上午,实在是太累了,结果一下砍在了我的 脚踝上,鲜血直冒,当时就抓了一把农民吸烟的烟末捂在伤口上,拉回家,没有吃药,也没有打针。那时我爷爷奶奶还在湖北,就我一个 人住在一个本家族堂奶家里。等高中录取通知书下来,我的脚还不能 走路。开学一个多月后,我才被村里人拉着板车送到学校。 2010年(庚寅) 六十六岁 8 月 22 *,《瞭望》新闻周刊发表记者张辉、孙玍题为《未来 三十年的深圳使命》的专访文章。 【按】在接*专访时郑新立认为:在今后的 30 年里,中国的改革 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会比前30 年少。在新的 时期,作为“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已“不差钱”,政策层面应允 许深圳继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允许深圳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甚至可以允许深圳出错。”今后20~30 年,你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深圳的几代开拓者们没有面临的 新问题,就是要带领中国冲出中等收入的陷阱。一般来说,人均收入 在 3000 到 10000 美元之间,总的来讲叫中等收入。这样的问题,中 国未来20~30 年就将遇到,直接关系着中国的人均GDP 能否冲到 10000 美元以上。今年,中国人均 GDP 可能要达到 4000 美元,将来,如果翻一番就是8000 美元,再翻一番就是16000 美元。我们要争取 实现人均GDP 翻两番,一鼓作气冲破人均GDP10000 美元。如果能 冲过去,一人 10000 美元,总量就是 13 万亿,和美国就差不多了。 《瞭望》:为冲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采取什么发展 模式? 郑新立说:现在看来,无论是拉美,还是“东南亚四小虎”,能 否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其核心问题就是,能否形成以自主知识产 权和自主品牌为依托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形成**竞 争力,能够支撑本国货币的升值、支撑就业的扩大、支撑出口的持续 增长。如果仍靠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靠加工贸易,仍靠出口资 源,那么注定不可能冲出 10000 美元关口。 《瞭望》:未来深圳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新的任务? 郑新立:珠江口东岸现在形成了一个城市群:香港、深圳、东 莞、广州、佛山。这个狭长地带,南北仅 200 公里,东西仅 50 公里, 但是却聚集了 5000 万人,GDP 总量 5000 万美元。这里是世界上*有 活力的一块地方。 根据广东省的安排,我们调研组正在做关于扩大粤港澳经济合 作、形成粤港澳一体化经济体系的研究。现在,从香港到广州要建城 铁,这意味着,珠江口东岸的五个城市将可以做到生活上同城化、经 济上一体化。而且,五个城市之间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 成一个整体的竞争优势。 我算了一下,到2030 年,珠江口东岸五城市GDP 总量可以在2 万亿美元以上。这相当于甚至超过现在的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的 规模。而在这五个城市之中,从增长速度上讲,深圳的增长速度是* 快的,发展是*好的。要不了几年,深圳在这五个城市里将起到核心 作用。 到时候,深圳将承担着很独特的任务。因为它紧靠着香港,又连 接着东莞、广州和佛山。实际上是通过深圳和香港的经济融合,实现 深圳和香港的要素的优化配置,把香港在信息、管理、贸易、法律等方面的软件的优势和深圳的实体经济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 势结合起来,有利于把香港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化。 近期,深圳通过填海的方式,在蛇口造了一个有十几平方公里面 积的前海区,紧靠香港。深圳市想把前海区打造为深港经济融合的实 验区,要在那块空地上做文章。依靠那十几平方公里,打造世界第三 经济增长极。 《瞭望》:如何发挥深圳**者作用? 郑新立:带领中国经济冲出中等收入陷阱,我想这是深圳在未来 要担负的*大作用。深圳要发挥**者的作用,要成为中国的硅谷, 要成为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孵化基地。 下一步,深圳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进一步转移,腾出空间 来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深圳现在已有了四个在全世界都 很有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其中,比亚迪 去年还被评为全世界科技型企业的**名。以后,深圳要继续培养出 一批类似企业出来,要形成一种机制,并把这种机制移植到全国其他 地方,要摸索出一套可以复制的经验和制度来。 《瞭望》:对此,中国应怎样应对?作为试验田的深圳,又该如 何把握住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 郑新立:外贸顺差就等于总储蓄减去总投资。面对欧美**针对 中国发起的贸易争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特别是加工贸 易企业提高工资,增加消费。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总储蓄,缩小外 贸顺差,*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个转变,即通过扩大消费 来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希望深圳能够就此进行探索。比如,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可以每年提5%,给企业一定的消化工资成本上升的空间。同时,通 过改善企业管理、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而且,凡有条件的中国企业,都应搞**化经营,特别是要开拓 多样化的**市场,同新兴经济体搞贸易,改变出口过度依赖美欧* 的状况。 另外,要通过海外并购,特别是并购有一定技术资源的企业来提 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海外并购*多的**短缺的资源,像石油、天 然气、铁矿、铝矿、铜矿等,来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与此同时,要培养一批类似波音、IBM、微软、英特尔之类的 “百年老店”。这些都需要深圳有所探索。一旦这些力量成为中国经 济的支柱,我们就不怕少数发达**“使绊子”,不怕人民币升值。 特别是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开拓多样化的市场, 为人民币**化创造条件。 《瞭望》:总体来看,在今后30 年里,深圳这块“试验田”,要 试验什么? 郑新立:要打造四个“都”:**,深圳要继续成为创新之都。 前 30 年深圳*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套体制机制,建 立了一大批内资高技术企业。今后,还要围绕怎样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下功夫。深圳要借助创业板加大风险投资,鼓励创业等政策环境、社 会环境的优化和完善,在全国带个头。 第二,要成为服务之都。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就是要发展 服务业,改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有人认为,转变发展方式, 搞集约发展会减少就业,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事实上,中央已经考虑 到这个问题,发展服务业就是要扩大就业。美国80% 的劳动力在服 务业,伦敦人口 1200 多万,有 4/5 的人从事服务业,纽约、东京也差 不多,因为服务业比重很大,这些城市充满活力。而我国服务业从业 人员仅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 33%。 深圳应把生产***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金融 服务、科技服务、设计服务、创意服务、物流服务、法律服务等等, 为全国作出表率。 第三,深圳要成为**之都,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实 现社会**。 第四,要成为开放之都。现在,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了,拥有大量 的外汇储备,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十七大提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今后 30 年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与此前**不同的情况。 深圳要在全国的对外开放中探索新的经验。比如,如何让企业走 出去,如何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如何获得*多的资源勘探权、开发 权,如何到国外开展加工贸易等。深圳要在探索中提供好的经验,通 过帮助企业走出去,形成*多的跨国经营的业务,培育中国的跨国 公司。 另一方面,深圳应成为一个*加开放的**性城市,吸引*多的 人才。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和服务业滞后上。美 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科技人才,所以在科技上处于**水平。深圳应借 鉴这一做法,吸引*多的人才。 ①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脉络所做的学术梳理,从学理逻辑、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解读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大事件,以及相关决策背景和决策落实情况。 ② 本书以一个经济学家和改革亲历者的视角,从小切口反观大时代,符合献礼新中国成立***主题出版的要求。 ③ 作者郑新立,与新中国同龄的经济学家,曾任职于*****处研究室、**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参与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文件的起*,“八五”至“十二五”规划五个五年计划的起*,以及“十七大”“十八大”两届报告的起*工作。所提建议,如保八增速、设立亚投行,被采纳后均上升为**战略决策。 ④ 作为经济学家,为后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经济转型与变革提供理论参考;作为普通个体,为大众读者再现每代人所经历的中国经济70年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