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清坐读唐诗
作者简介
杨蓉,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长期为中华书局旗下杂志《月读》“经典名篇”等栏目供稿,已出版《绽放在古诗词里的花》等作品。
内容简介
欢迎阅读《焚香清坐读唐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总爱去西湖游览,此诗记录的就是某次行程。诗的开篇很平静,也平淡,毫不做作或卖弄,用“孤山寺” 与“贾亭” 直接点题“钱塘湖”; 用“水面初平” 点“春行”之“春”。“春行”之“行”,则在之后的莺、燕、花、草中徐徐现出。尾联以抒情结束。整诗平易而流畅。然越是平易、流畅的诗,读起来就越易流于表面。读此诗,若只着意在景上,就差了;若只着意在行上,也不完全;二者之外,应更着意作者且行且见中流露出的那份快乐闲适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热爱。 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很多类此快乐闲适的诗,如《杭州望春》《春题湖上》《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等。他在杭州任上两年,政绩斐然,如疏浚古井以解决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如在西湖上修堤蓄水以利农田灌溉。一边驭马湖东行,一边又不乏作为,白居易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且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个杭州刺史,也不是很大的官,白居易焉能做得如此开心畅意?说来话长。四十四岁前,白居易仕途走得很顺意。四十四岁时,因越职言事及其他一些原因,他被贬到了江州。贬官对他的打击很沉重。离京时,他心情非常落寞,在给友人的诗中说:“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初到江州,他眼中所见也多似“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般的“郁郁”之景,所写也多似“伤禽侧翅惊弓箭,老妇低颜事舅姑”这般的“郁郁”之句。古代为官者少有不遭贬谪的,有的人一遇贬谪就哭哭啼啼、一蹶不振,好似全天下都欠了他一样。白居易则不同,他初到江州时或许有些落寞与不适,但很快就做了自我调整,他在江州后来写的一些诗,如《舟行》《湓浦早冬》《大林寺桃花》等,其中透露出来的顺运及欣然接受当下一些不顺意而去转寻另一些适意的良好心态,就是这种调整的结果。 人这一生,总是在不断打破自我与重塑自我中成长着。在贬谪中重塑价值观的唐宋文人中,白居易与苏轼最具代表性。如果说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转折,那么江州对于白居易亦是人生的转折;如果说黄州之后的苏轼渐渐变得豁达起来,那么江州之后的白居易则渐渐变得圆融起来。江州之后的白居易,变得越来越会活。比如这个外任的“杭州刺史”就是他感觉在朝中待得不顺意自请而来的。比如他笔下的《题浔阳楼》《宿简寂观》《咏意》这些诗及这首《钱塘湖春行》中所流露出的自适与快意就是最好例证。 有人说,生活就是在广袤的悲感上开出小小的欢愉。“开”,也需要智慧。白居易在这一点上便是智者。另就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而言,无论是句子的结构还是意境皆与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颇似。不过不及杜甫的句子好,读着拗口且不说,“早莺”对“暖树”,皆言春暖,感觉意思有些重复,也略显牵强,敌不过“黄鹂”与“翠柳”,和谐且美。且“黄鹂”“翠柳”经下句“白鹭”“青天”一续,更是别具生机,各有天地。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是首有趣的诗。讲诗人在花下喝酒,是和很多人一起喝。喝到最后,把自己喝醉了,倚着花树就睡着了。待酒醒后,见别人都散了,他又觉得对不住那一树的花,一个人举个烛火,默默赏。 诗人持烛赏“残花”一句耐琢磨。有人说,此中有诗人深深且不为人知的寂寞。有人说,此句是隐喻诗人“人赏我醉,客去我赏”的独特性格。有人又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里有雅人深致;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里则有富贵气象,二者爱花兴复都不浅。这几种说法都不错,尤以爱花一说为佳。想一想,古来诗人词人中爱花者不胜枚举,岂独此二者乎。晚唐韩偓清早赏花:“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北宋毛滂午夜赏花:“飞盖西园午夜,花梢冷、云月胧明。”南宋戴复古踏雪赏花:“百花看遍莫如梅,更向群芳缺际开,寒冷怕行门外路,为渠踏雪过山来。”明末清初陈洪绶踩着露赏花:“秋来晚清凉,酣睡不能起。为看牵牛花,摄衣行露水。”等等。相比诸位,李商隐持烛赏“残花”是爱花没错,但就情趣而言,似不一般。 “残花”,意即流逝中的美,相比盛放,乃系缺憾。人凡事多求完美,而能懂得欣赏这种“残”,欣赏这种流逝的美,真的需要境界。李商隐另有二诗写落花也很不错。一首《落花》云:“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一首《和张秀才落花有感》云:“晴暖感余芳,红苞杂绛房。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梦罢收罗荐,仙归敕玉箱。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读这样的诗,很难不感动于他对落花的一片怜惜之情。他还有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云:“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此处的“枯荷”与如上之“残花”是同样的意味。 《红楼梦》第四十回上,贾府一众人在游湖,遇见枯荷株株,挡住去路。贾宝玉觉其可恨,便叫拔了去。林黛玉听了,说甚喜李义山“留得残(枯)荷听雨声”一句,意即留下这些枯荷挺好。贾宝玉一听,立即爱屋及乌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曹雪芹赋予林黛玉的所有灵性中,独此一点惜“残”之心,最是柔软动人。她执锄葬落花,也是这份心肠的体现。当然,也是她对流逝的青春的美的留恋。从李商隐“更持红烛赏残花”里亦可见他也拥有一样的灵性,一样的柔软心,一样的对流逝的光阴中美的留恋。 唐诗,是中国文学和古典美学的高峰,是中国人的精神故园。风骨遒劲、兴象玲珑,盛唐气象铸就了中华文化雄浑自信的底色,唐诗的意境滋养了中华儿女丰盈多思的灵魂。 没有一种深情,在唐诗中找不到共鸣; 没有一种人生,在唐诗中找不到书写; 没有一种思考,在唐诗中找不到回响。 ☆ 双色古雅插图读本,一书说透唐诗真义。 ☆作者在撷取历代诗论菁华的基础上注重阐发个体的阅读心得,一扫陈言,自成一家之言。 ☆ 按细分题材对唐诗加以分类解读,便于读者更好体会各类唐诗的风格、特点和独有魅力,更快掌握读诗的方法。 ☆知识点丰富,思考深入而行文晓畅易懂,雅俗共赏,不设阅读门槛。 ☆ 图文结合,语言干净清丽,插图古雅优美,装帧设计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