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对话:弗朗索瓦·于连与中国

多元与对话:弗朗索瓦·于连与中国
作者: 吴攸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多元与对话:弗朗索瓦·于连与中国
ISBN: 9787100224321

作者简介

吴攸,江苏镇江人,先后求学于南京大学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得欧洲国家社会与文化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著有Un siècle de révolution: Le r?le des intellectuels comme initiateurs et soutien du processus des mouvements des femmes en Chine, en Grande Bretagne et en France de 1850 à 1950(2013),在Babel、Critical Arts、Archiv orientální、Interventions、《中国比较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南京社会科学》、《外国美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担任Journal of New Techno-Humanities(Elsevier)副主编与Critical Arts(Taylor & Francis)编委。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西方主流理论家与哲学家,于连研究中国的宗旨并非简单地为了“解读”(décoder)中国,而是以其作为反思方法——离开欧洲哲学传统,将思想放逐至遥远的异域中国,经由中国(un passage par la Chine),反思欧洲,中国在于连的哲思体系中成为一个研究策略上的需要。于连认为,间接的迂回、外部的观照能够帮助一种文化开拓全景视野,引导其去探查整个理论背景,去研究意义的谋略问题,从而开启一个新前景。因而,对于欧洲而言,“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希腊)”,借助中国这一理想的他者来拉开与欧洲本土的距离,在异域寻求一种理论的断裂,在两种相异性文化的“间距”中发掘丰富的、具有孕育力的文化资源。 “未思”是于连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长期浸淫本土文化,因过于熟悉往往会产生惰性和模式化思维的前见,又常常难以被发现,于连称之为“未思”,正如他引用黑格尔所言:“一般来说,很熟悉的东西,因为‘自以为知’结果反而不知。”福柯也曾表示,“我们的时代不可能产生任何一种伟大的哲学体系”,相反,他主张对哲学进行“再审视”(réexamen),这一过程可从人类学或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展开,也可在欧洲与非欧洲之间的碰撞中得到启发。换言之,经由中国的意义,在于从自己先前认为已经遭到破坏的东西里去廓清思想,主要包括从“我的思想的偶然性”(contingence de ma pensée)和“哲学的返祖性”(l’atavisme de la philosophie)两大方面去反思,摆脱固有成见。通过迂回的策略,告别熟悉的场域,让思想进入遥远的异乡,与异质文化相遇、碰撞、交流,往往能够激发文化主体性意识的苏醒。这样“迂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再次“进入”(accès),为了回观本土:“以象征的手法而言,成为“中国的”意味着“过分追求难以捉摸的微妙”……全景面对着中国,而希腊处于外围,可我真正努力要接近的却是希腊。我们越往前深入,就越会导致回归。这场去往遥远微妙国度的旅行,也恰恰要求我们折返欧洲、反思西方思想。” 中国之于欧洲是理想的“外部”参照,由欧洲出发,来到中国,能够远离与欧洲本土理论一脉相承的熟悉感,寻求彻底的断裂(rupture)和创建性的开口,脱离一个已经“终结”或“封闭”的文本汇编(指希腊),而进入不断变化与更新着的中国,从而再度打开思想的可能,在构成一种外在观点的过程中重新审视欧洲传统,真正认识欧洲文化。 在这一过程之中,中国为欧洲重新配置自身的“可思”(pensable)资源提供了间接的可能性,成为欧洲在自身文化、思想传统中寻找“未思”的微妙路径。 一些理论、概念在欧洲被视为是自明之理,进入中国却难觅踪影、没有形成或另有他解,成为彼此的“未思”。比如,诸如“存在”(être)、“真理”(vérité)、“时间”(temps)、“是论”(ontologique)、“理想”(idéal)、“意志”(volonté)等概念,在西方思想中拥有“公理性地位”,是建构思维的“基元性观念”(notions de base),而在传统中国思想中却并不存在,或中国文化并不以上述概念为支点。相反,中国思想注重过程而非存在,崇尚两极互动而非二元对立,不囿于“实体”(substantiel)而游走于“之间”(l’entre),“之间”便是典型的脱离了“存在”问题的一个概念,是西方本体论难以捕捉到的。正如庖丁解牛之刀游走于牛的经络和关节之间,生命之气流通于天地“之间”,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大象无形”注重气韵生动与虚实“之间”,古典音乐中的“大音希声”之精妙存在于有无“之间”。再如,希腊的语言、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往往先建构一个模型,投射至情境中,充分发挥二分法的功用,将因果关系推演到极致;而中国思想和文化则是流动性的,汉语不善表达本质,而注重延续、过渡、互动和转化,常暗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中国思想更毋需依附一个“实体—基体—主体”,而只需进入独特的进程便能得到充分理解。又如,欧洲思想用理性塑造世界,并从中抽象出一个文化表相(eidos)的理想形式;而中国思想的理性则依赖于内部的连贯性,即中国思想中独特的“礼”,后者成为规范事物的标准。 在中西“间距”之间,开拓一条中西对话、文明互鉴的理想路径。 1. 探索于连研究中国问题的独特路径,即以中国问题作为“方法”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 2. 以跨越中西思维的间距为目标,展开“多元共生”文化理想下的中西思想对话。 3. 从中西互鉴的视角挖掘中国智慧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为我国文论话语的建构带来全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