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照护者

少年照护者
作者: 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采访组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少年照护者
ISBN: 9787521761252

作者简介

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采访组,《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的记者松尾良、向畑泰司、田中裕之、山田奈绪组成的采访小组。本书内容作为社会报道连载时,获得日本第25届新闻劳联新闻大奖·优秀奖。

内容简介

读者来信 3月22日,《每日新闻》早报上,报道了关于全日本15~19 岁少年照护者人数重新统计的结果(约37,100名)。随后,报社收到了大量通过电子邮件、信件和传真发来的读者来信。很多读者在信中写到“自己也是如此”,并且,倾诉了苦痛的个人照护经历及对家人和相关专家的不满。 在众多的读者来信中,田中注意到了一名实名投稿的年轻人——井上耀仁(28岁)。这位年轻人在投稿中,叙述了自己照护患有早发性认知障碍症的母亲的经历。田中向他发出了视频采访的请求(由于新冠疫情,他们不得不使用并不熟悉的视频会议软件ZOOM)。井上欣然同意了田中的采访请求,他说:“如果我的经历能帮助到其他人,那是最好不过的。”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井上回顾了自己照护母亲的经历。 “那时,还没有少年照护者、社区等词语。我上学的时候,由于承受不了母亲病情不断恶化的现实,精神崩溃了好几次。” 一切都始于井上上初中一年级的那年。2004年,井上47岁的母亲圭子开始变得健忘。家里人觉得,圭子的健忘可能是因为她进入了更年期。2006年,井上的父亲阳之亮因工作调动,独自搬去了神户。川崎的家里只剩下了井上和母亲两个人。他们在一起单独生活了6个月。 圭子的健忘慢慢发展到了忘记日程安排和迷路。每每当她因此沮丧的时候,井上总是安慰她说:“不用太担心。这只不过是暂时的。” 那时,圭子是一名日语教师。她经常比约定日期提前三四天跑去给学生上课。见不到学生,就第二天再去。总是空跑一趟的圭子没精打采地回到家后,不停地嘀咕:“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呢?”很快,圭子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与否定,成天郁闷不已。井上发现,圭子的行为越来越“怪异”。于是,父亲把圭子接去了神户,井上被送到了祖母的家里。 从那以后,井上每隔几周才能见母亲一面。每次见面,井上都觉得母亲的病情又加重了。原以为母亲的病很快就能治好的井上,因无法接受现实内心崩溃,患上了恐慌症和自主神经紊乱,不得不放弃了大学入学考试。 在采访中,井上最想说的,是他和父母2012年一起去泡温泉的路上发生的一件事。 一路上,圭子不停地絮絮叨叨,说着莫名其妙的话。井上实在忍无可忍,对着母亲喊道:“你烦不烦啊!别说了!” 父亲沉默地看了井上一眼,似乎在说:“差不多得了。”父亲的眼神里满是对患病的妻子的放弃,以及得到儿子理解的期待。“治不好了!”当井上从父亲的目光中明白了这一点时,不禁号啕大哭。他整整哭了四五个小时。事后,井上觉得这次爆发让他流尽了自己一生所有的泪水。然而,哭过之后,井上反倒坦然接受了一切。他重新鼓起了继续向前的勇气。 圭子渐渐变得行动不便,于是,井上开始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不过,因为有父亲和祖父、祖母的帮助,井上说自己不能算是一个“孤立无助的少年照护者”。 2017年11月,圭子因肺病去世。随后,井上留学美国。大学毕业后,他顺利地找到了工作。现在,他还加入了一个由父母患有早发性认知障碍症的人组成的组织。在写给采访组的第一封邮件中,井上写道:“今天的我,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少年照护者在苦苦地挣扎。他们渴慕着我现在拥有的、正常人的普通生活。(中略)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的老龄化,子女照顾父母的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但是,在各大媒体中,很难找到关于少年照护者的报道。如果能将少年照护者的问题作为被人们忽略的社会福利问题之一,挖掘其深度,追究其本质,作为一名原少年照护者,我将感到万分庆幸。”除井上之外,还有许多原少年照护者给采访组发来了信件。在信中,他们述说了自己在上小学、中学时照护家人的经历、无法向周围人倾诉的苦闷,以及现在依然看不到将来的悲观等。一封封长信的内容无不触动人心,发人深思。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采访组对他们的回访全部采用了ZOOM、电话或邮件的方式。 ·少年照护者不是日本才有的问题,今时今日,也在你我身边。 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生活压力巨大……少年照护者的出现,可谓这些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和缩影性呈现,这不仅是日本的社会现状,也是我们或许尚未关注,但已然存在的事实。 ·是什么让少年照护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不开口求助? 除了“不能给人添麻烦”的自尊和“家丑不可外扬”的耻感使然,“说了也没用”,是政府、社会、学校的哪些缺位造成的现实困境? ·既监督,又建设的良心媒体,是文明社会的探照灯。 《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的记者,用理性、严谨、翔实的调查、采访、报道,一步步揭开了“少年照护者”鲜为人知的境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性进展,为孩子们的处境带来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