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
作者: 邓晓芒//易中天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70
折扣购买: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精)
ISBN: 9787521202168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西方哲学史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2018年成为湖北大学**教授。现为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代表性成果有专著《思辨的张力一一黑格尔辩证法新探》《〈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文学与文化三论》等,译著有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均为杨祖陶校)、《精神现象学》[句读本]等。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人的确证》《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我山之石》《易中天中华史》等,小说《高高的树上》,编剧《模范监狱》,讲演录《品三国》等。

内容简介

然而,从美学思想本身的源流上追溯中西审美意识的 起因,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都不可能找 到那真正的源头。一种意识形态的源头,总是逐渐淡入一 片上古时代的沙漠。如果不从宏观上考察产生这一源流的 整个地形地貌,那么中西审美意识特点的起源就永远是一 个难解之谜。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个前提无 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 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 关系。”其中包括人的生理特性和“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 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 他条件”。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既然是这两大民族不同 文化的产物,那么这种差异性的成因也就一直要追溯到古 希腊和古中国在自然条件上的区别,如此才能得到根本的 了解。 一 黄与蓝的交响 打开世界地形图,如果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那些 稀奇古怪的图案,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小小的星 球竟是由两种基本色调——黄色与蓝色——装饰起来的。 康定斯基在其名著《论艺术里的精神》中曾对这两种处于 两极对立中的色调作过极细致的描述,他认为,“色彩里 的暖或冷意味着各自向黄色或蓝色的接近。”“如果有两 个圆形分别用黄色或蓝色画出,短暂的集中就会在黄色圆 形里展现一个离心的延伸运动,和一种向观者明显接近的 效果。另一方面,蓝色圆形只在自身领域里移动,就像一 个钻壳体的蜗牛,有从观者前面离去的效果。”黄色和蓝 色向第三种原色即红色的偏离便形成了橙色和紫色,黄与 蓝的混合则是绿色。也许,康定斯基在制定他的色彩理论 时,丝毫也没想过要用它来绘制地图,但我们却的确可以 从这种色彩心理的描述中,引出中西两大民族在起源上的 原始区别。事实上,除了纬度的相近以外,中华民族和希 腊民族自古以来所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是那样的不同,它 们恰好各自体现了黄与蓝这两种地球色彩的**。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世界上四 个起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 国)中,她是*远离入海口和海岸线的。在远古时代,由 大陆腹地繁衍起来的炎黄子孙们对于海洋是相当陌生的。 据有人考证,《山海经》中被称之为世界“东极”的“扶 桑”国,*初也不过是指鲁南苏北一带(即山东曲阜地区 ),至南北朝时才被推至“东海之东岸”,而与*本混为 一谈。无论此说当否,无疑,在初民们眼中,海洋总是属 于“中国”之外的领域。海洋的形成本身就是某种不正常 的灾变的结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维*,天倾西北,故*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们生于内陆,对一片 景象抱有本能的恐惧。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这些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给我们留下强烈的恐水、治水 、把水看作敌对物的印象。反之,初民们对于“土”却自 古以来怀着一种信赖和眷恋。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是 这样一片亲切的沃土,黄河挟带着肥沃的泥沙,经过九曲 十八弯,淤积成了连绵千里的黄金地带。在这里,“天似 如果西方人在对美的本质的探寻中已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那么在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中国人将越来越感到,美的本质问题乃是真正美学的基石,舍此则没有理论上的完整性,也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 ——邓晓芒 与西方美学往往跳过感性的审美经验而直接上升到理性和哲学思辨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倒是*加重感*、重情感、重体验……中国美学的一切秘密,只有从人以及对人的理解入手,才有可能揭开。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