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治疗法

正念治疗法
作者: (澳)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译者:顾歌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93
折扣购买: 正念治疗法
ISBN: 9787540777302

作者简介

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Padmasiri de Silva),澳大利亚东西比较哲学博士与高级心理咨询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研究员,美国匹兹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西兰怀卡托大学访问教授。他在佛教及弗洛伊德心理学、佛教伦理与社会学、佛教的环境哲学及正念治疗法等领域均有著述。 顾歌,著名心理咨询师。现任中国心理治疗与催眠学会副会长、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办人、中华全国员工帮助计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爱心互助公益项目(中国爱心会)项目发起人、香港曼哈顿领导力集团领导力心理资本项目负责人、中国LAP(领导者健康支持计划)项目发起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约、客座教授等。 曾在湖南卫视开设《顾歌读心闻》栏目,目前担任上海东方电视台《相约星期六》节目以及上海东方都市广播《和谐一家门》的心理学嘉宾。在《新民晚报》《申江服务导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四十余万字,已出版著作有《爱可以不伤》《徘徊在富士康的楼顶》《谁为职场心伤买单》等。 经历过金融业和法律界,后经不断自觉深造,最终归属心理咨询业,而近万小时心理咨询个案成就了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提倡“爱商”是治愈一切心理障碍最强效的“药”,没有爱的力量,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影响和协助来访者的改变。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佛教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革命 认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那时,心理学 、人类学、语言学都在重新给自己下定义;同时,计 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也开始发展。心理学在摆脱了行 为主义的束缚后,也参与了认知科学革命,开始从科 学的角度研究认知。自此,心理学也能解决一些传统 上其他学科才能解决的问题。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进一步认为:意 识流或许是一种和大脑活动不同的现象。它虽然与大 脑密切相关,但却是独立的,包含并保持着一个人的 身份、人格和记忆,并且能在脱离大脑后继续存在。 虽然詹姆斯被现代认知科学家所尊重,但他有关人类 意识本质的见解却受到了忽略甚至排斥。 今天,詹姆斯梦想的初步阶段得以实现。著名的 佛教学者们连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以及神经学家 一起,用佛教的方法创立了一个特别的学科,用阿兰 ·华莱士(Alan wallace)的话来说就是“冥想的科学 ”。现代新兴的一种思潮就是将冥想训练和认知科学 融合并组成一个学术框架,并在这个框架内研究佛教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稍后我将详细探讨佛教和认知科 学的交叉。华莱士认为,认知科学需要继续革命来推 翻物理科学的统治地位,并发展出精确的、准确的方 法来观察心理现象。 所谓的认知科学革命已经进行了几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开始于巴甫洛夫和华生(J.B.Watson),他们 认为心理学其实就是有关行为的科学,聚焦在“可见 的”“可听的”阶段以及“可触摸的”事物上。后来 ,斯金纳(B.F.Skinner)很肯定地说,精神并不存 在,心理学仅仅是研究人的行为倾向;精神活动是不 可观察的,人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其表现出来的可观察 行为。虽然这位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非常专注于研究 人的意识,但行为主义心理学却相信:有关人的意识 的研究缺乏科学依据。 60年代开始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最早用科学方法研 究人的意识。认知科学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始于认知心 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遗传学以及对智商的研究 。哈佛大学开设了认知学科,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开创 了信息加工心理学。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些 项目在1976年取得了斯隆(Sloan)基金会的资助。科 学家弗朗西斯科·瓦瑞拉(17rancisco Varella)进 一步阐释了佛教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其思 路其实就是威廉·詹姆斯思想的延伸。虽然有关意识 的科学研究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但若要让佛教心理学 进一步发展,尚需要克服一些障碍。佛教学者摆脱传 统学术的束缚还需时日。在斯隆基金会的支持下,弗 朗西斯科·瓦瑞拉作为佛教心理学的先锋,召集了一 个有关“佛教和认知科学”的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在 科罗拉多州纳罗帕学院(Naropa Institute)举行。 当时我正在讲授一门暑期课程“佛教与认知心理学” ,所以也有幸参加了这个研讨会。纳罗帕大学现在有 一个综合的佛教心理学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学位。瓦瑞 拉相信,佛教不但能够影响现代关于精神研究的科学 ,甚至能够影响其他科学,包括物理学。自从纳罗帕 研讨会以后,有关佛教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一直聚焦在 精神、认知、情绪或情感,尤其是有关情绪的神经科 学上。佛教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激起了人们对佛教心理 学的兴趣。成熟的冥想技术使人们将正念视为一种治 疗技术,该技术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兴 趣和进一步研究。为此,在佛教冥想传统里探索意识 非常有意义。这些年来,随着一些神经学家的参与, 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便是理查 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命名的“神经可塑 性”(neuroplastidity),许多精神和生命学院也致 力于研究佛教心理学。 戴维森认为,“神经可塑性”就是大脑的能力, 是人需要终其一生发展的一种能力,他同时还提供了 一组数据,显示冥想训练能在大脑的情绪区产生有益 的联结,它能抑制脑中那些破坏性的情绪,并能培养 积极的情绪。 更近的研究,比如丹尼尔·席格(Daniel J. Siegel)的著作《正念大脑》显示,正念已经经过科 学证实,对我们的心理、生理和人际关系等都很有益 处。科学和正念练习相结合的要点就是,对生活经验 的自省能使我们和别人形成一种协调,从而能够自如 地运用我们大脑的社会和情绪回路。这些冥想的神经 科学不仅能升华我们的生活,加深我们与自己及他人 的联系,还能增加人们拓展正念技术的信心,并使它 们能运用在各类西方的心理治疗之中,包括认知行为 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本疗法以及整合疗法等。本 书的第13章会着重描绘和分析几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 理治疗,同时也鸟瞰一些近来主要的心理治疗传统。 本书第一部分所有的章节都是在阐述佛教心理学,既 介绍这些心理治疗的背景,同时还会介绍如何运用正 念练习和佛教洞察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例如 压力管理、愤怒管理、悲伤咨询、抑郁和瘾症等。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