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汉首功:萧何

建汉首功:萧何
作者: 吕志勇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建汉首功:萧何
ISBN: 9787568097079

作者简介

畅销书作家。哲理文史写法首创者。在《北京文学》《啄木鸟》《读者》等报刊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凤舞未央吕雉传》(4部)等13部。部分作品入选试卷。

内容简介

萧何深知秦朝官府藏书对于今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为表重视,当刘邦分配给他五百士兵时,他专门要了一个千夫长来指挥这些士兵。同时下令兵分四路,各处由一个百夫长负责。 在整理搬运这些府库藏书前,萧何向大家训话说:“这些藏书胜过千军万马,若有人敢粗暴对待,立斩不饶。”四个百夫长见萧何法纪严明,心中皆凛然。 萧何又对千夫长说:“你负责四处巡查,若有搬运粗暴或故意毁坏者,当即捆绑。若监管不严,我拿你是问。” 随后,四支队伍各一百人,朝着明堂、石室、金匮、周室而去。萧何自己也带着一百人,来到空旷的场地,下令道:“所有什长站出来。”所有什长站出来排成一排,萧何指着一个看起来十分精明的高个子说:“从现在起,你就是‘百工’,你们要在十日之内制造一百个木箱。如果延误工期,除收回军籍外还要罚杖五十,可能做到?” 百工大声回答:“不敢延误!” 萧何又指着一个胖一点的什长说:“你来监督,谁有懈怠,马上向我汇报。”然后对所有人说:“这箱子务必造得结实一点,并且学秦工匠在每个箱子上写上工匠的名字,负责到底。” 一切安排妥当后,萧何这才和千夫长一起朝明堂走去。他十分担心,这些士兵平日里粗鲁惯了,尽管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仍害怕他们粗手笨脚毁了这些珍贵的简牍。 萧何来到明堂,刚推开门,便吃惊地看见一排排木架上,整齐码放着竹简木牍,都用白色的布袋子装着。布袋口上有专用的标签记录,分门别类,十分规整。 “同一类要放在一起,不可弄混了。”萧何对正在搬运的士兵们说。 士兵们将这些竹简搬出来,萧何让他们暂时不要挪动地方,掏出来进行晾晒,他要亲自检查是否有受潮的简牍。 他顺手拿起一卷,正是户赋律卷: 何如为“大误”?人户、马牛及诸货财值过六百六十钱为大误,其他为小。 意思是:在统计人户、牛马时出现差错,或统计各类财货出现误差,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时,便以“大误”之罪论处。 这个竹简,一下解开了萧何平日里的疑惑。他之前在泗水郡任卒史统计户口时,还不太明白究竟下属出现多大的误差才算重大错误,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 尤其让萧何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律条采用法律答问的形式,特别容易推广,即便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简明扼要的法律推广形式,确实值得借鉴。 再看这一卷竹简,表面干燥,素丝穿绳,捆绑扎实。穿绳处的圆孔都标准统一,做工极为精细,萧何不由得惊叹秦王朝对工匠的严格要求。 他沿着木架浏览,只见丞相府令、御史书、律令样样齐全,于是加快脚步,打算赶往另外三处看看还有什么宝贝。 来到石室,他却发现了问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竹简都受了潮,有的已经变形翘起,还有的部分开裂了。萧何忙令人将这些竹简搬到外面,逐个平摊在石块上进行晾晒。 接着,他又吩咐道:“你们快去找些王宫内的罗伞来,把这些晾晒的竹简遮一遮,这些是不能暴晒的,要不然变形更厉害。” 萧何蹲下身来,一一抚摸这些竹简,不断擦拭着上面的霉斑,一个劲地念叨:“多可惜啊!这些珍宝,若是孝公在,怎会被如此轻慢。可悲啊!” 这些珍贵的律条,年代略微久远,看着像是商鞅颁布律法初期的档案。那时秦孝公正在大力推广商鞅之法,自然不会让这些治国之策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害。 萧何面前的这些策简,色泽暗淡,且部分墨迹已经脱落,这让他感到十分惋惜。当时使用的墨主要是墨粉,书写时需要“和墨”,因此《庄子·田子方》说众史“舐笔和墨”。 萧何还在金匮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帛书、地图。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九州后,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图”出现了,这就是《秦地图》,地图上绘有山脉、河流、关隘、道路、界域等,标明了各处地名。此“天下图”为日后刘邦一统天下提供了捷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如此描述:“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俱得秦图书也。”意思是说:汉王刘邦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等,都是因为萧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文献档案的缘故。这是司马迁对萧何收集律令图书的历史评价和功绩肯定。 汉朝建立乃至之后整个封建王朝的延续,基本都承袭了秦制。秦制延续两千年,脉络不绝,萧何功不可没。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宫,这两把大火,把中华民族远古至秦的大量档案典籍付之一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萧何注重保存秦典籍使其免遭涂炭,善莫大焉! 这些典籍在归类分箱整理后,披上油浸过的布,装车随军一路运抵巴蜀、汉中,经萧何深度消化吸收,终于在汉朝建立后,成为汉朝的立国蓝本。 1. 历代大一统的王朝中,汉朝是历史爱好者不可不了解和不可错过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建汉的名将名相,其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只是,建汉功臣中,普通读者文必推张良,武必推韩信,但汉初三杰,萧何的曝光率不如前二者高,这大概跟萧何主要负责行政后勤工作有关。但对萧何,读者肯定需要了解更多。因此,有一定的潜在读者群。2. 冲锋陷阵的不是首功,搞后勤粮草的却是首功,历代功臣,大概除了萧何外,没有第二个。到底是萧何确实功劳第一,还是刘邦有意为之?萧何做的工作不显山露水,功劳却第一,而且汉朝功臣善终的却寥寥无几,但萧何不但善终,后代还一再被追封,作为现代读者,一定要学习萧何身上的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