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作者: 方同义|主编:何伟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宁波文化丛书
ISBN: 9787552617917

作者简介

方同义,1952年生,诸暨市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政史系,并留校任教。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课程结业,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1994年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1995年调入宁波大学。2000年任正教授,担任宁波大学马列部负责人,2004年起任宁波大学政治系主任。曾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长,硕士生导师,硕士点负责人、研究生督导等。系**中国哲学学会、**儒学联合会会员,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宁波市人民**授予宁波市高校首届名师称号。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八种,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合理性的询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中国智慧的精神》(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中西文化比较纵横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等;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东发学派的创始人是黄震。 黄震(1213~1281年),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 生,南宋庆 元府(今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 )人。他 是南宋后期**的学者和思想家,是四明地区传播研 究朱学的 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黄震的祖先由温州乐清迁人慈溪,至黄震时已历 经七世,约 二百年。 黄震家境贫寒,却勤学苦读。他幼承父教,熟读 “四书”,理 宗端平元年(1234年),就读于余姚县学。三年春, 他又求学于 鄞县学宫,师从朱熹三传弟子王文贯。一年后,黄震 开始以教书 为生,同时也从事一些农业劳动。理宗宝佑四年 (1256年),乡 试屡遭失利的黄震终于考上进士,可说是皇天不负苦 心人。这 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 由于黄震早年备尝生活之艰辛,对下层社会的生 活有切身 体会,所以*后为官,亦多能体察下情,有救民之实 政。理宗开 庆元年(1259年),待阙三年后,黄震被授迪功郎, 出任平江府吴 县尉,自此开始其仕途。由于他勤于政事,力克弊政 ,所任“皆 有声”。 元灭宋后,他隐居山林,誓不仕元。关于黄震隐 居之事,全 祖望说得很详细:“晚年自官归,复居定海灵绪乡之 泽山,榜其 门*泽山行馆,其室*归来之庐。已而侨居鄞之南湖 。又迁居 桓溪,自署杖锡山居士,不久又避地同谷。”兵荒马 乱,居无定所, 为躲避元*的追杀,黄震四处迁移,后来隐居于城东 宝幢山中。 五年后,忧愤而死。 黄震为官,能关心民间疾苦,视名利如浮云,刚 直不阿,清介 自守,品格高尚,宋亡之后,又隐居不仕,体现了一 个士大夫的崇 高气节。其生前就有人将其誉为“以经术、行谊、政 业为江南名 卿”,黄震死后,学者为纪念他的业绩,在泽山附近 建书院祀之。 黄震学术虽以朱学为宗,但他为学博洽,精于经 史,于经 学、理学、史学多有建树,其著述流传至今的尚有四 种:《黄氏* 抄》九十七卷,《古今纪要》十九卷,《古今纪要逸 编》一卷和《戊 辰修史传》一卷。 黄震的学术师承和渊源主要来自朱子,又及吕祖 谦、张拭之 学。全祖望认为黄震系朱门四传,是四明地区传播和 发扬朱学 的功臣。全氏认为,黄震对朱学的传承,一方面纠正 了朱熹后 学的注疏训诂倾向,深入探寻朱学精义;另一方面以 求“心之所 安”的独立思考,阐发自己的一得之见,因而使“徽 公瓣香为之 重振”。 黄震是一个正宗的理学家,在南宋末期风雨飘摇 、积弊成堆 的社会形势下,他提出了一些改革弊政、振兴国势的 积极主张。 纲常为立国之本。在黄震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维 护纲常礼 教是治国的**要件。他认为,纲常礼教是社会的基 本价值,是 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朝廷**之所以立的万世不变之 道。忠孝 是立国之本,必须万世与守。他认为孝是一个根本价 值,人的同 情恻隐的善良心理,仁民爱物的行为举止,以至治国 平天下的大 作为,皆立足于孝。 他认为,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君主应正心诚意 ,虚心纳 谏,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并以此自律,从而正己以化 人。主张君 主与士大夫共扶纲常,同治天下。为君者,当以仁心 为立政之本, 以德治理天下;为臣者,既要尊君爱君,又要以道事 君。黄震的 君臣关系论虽然仍来自孔孟的思想主张,但与“君要 臣死,臣不 得不死”的皇权专制主义理论却有天壤之别。 省事汰冗,宽恤民力。大凡儒家学者只要涉及论 政治国,无 不把能否得民心视为**兴败的根本所系,亦无一不 把恤民、利 民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朝廷汲 汲于求利, 则下之小官必妄献利便以希合上意,故**害民之事 ,往往正自 前*之言利便者始。由此,他明确提出:唯有省事, 即是便民, 亦即减少职数,裁汰冗员,如此也就减少官吏盘剥百 姓的机会, 除此以外,*无他法。黄震清楚地知道百姓穷困的根 源,但要解 除百姓之困,就要对整个封建社会敲诈盘剥的压迫体 系作根本 调整,也意味着朝廷放弃剥削,这是他自己以至皇帝 都难以做到 的。 在理学思想上,黄震因袭了朱熹理学的一些基本 观点。如 他说:“理虽历万世而无变。”又说:“一事一物之 微,一举一动之 暂,无非天理之流行。”但黄震对程颐、朱熹关于“ 道”的论说却 有所修正。他认为,“道”并没有超出事外。道就是 理,人做事 莫不由理,亦如人行走莫不由路。由此进一步,黄震 认为,道不 超出天地人事之外,道并非恍惚幽冥,亦非高深莫测 ,而是存在 于*见*为的人事器物之中,从而得出“道在事中” 的论断。这 就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朱熹理学的范畴,而与陈亮“ 道在*用 之间”的观点相近了。 黄震批判佛、道,并涉及一些*到佛、道影响的 理学家,尤其 是对陆九渊心学,他斥之为“借儒谈禅”。他批评程 门弟子杨时、 谢良佐,认为杨时不免杂于佛,谢良佐才尤高而弊尤 甚,其于佛 学不止杂而已,张九成、陆九渊、杨简等人“借儒谈 禅”也是由于 *到谢良佐的影响。禅学人儒,使“吾儒之祸,莫烈 于此!”这些 充分表明了黄震作为正宗理学家的卫道立场。 对于黄震的理学思想,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 单列一章, 称之为“东发学案”,其学派名为“东发学派”,可 见其在学术史 上的地位。从黄震之学的家传来看,其三子黄梦斡、 叔雅、叔英 恪守家训,不移其学,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他的 学生杨维桢、 陈桎,继续传播他的学说。 P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