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之祖——罗贯中传(平)(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作者简介
闫文盛,男,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映像》《都市》等刊执行主编,现为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山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主观书:我一无所是》《主观书笔记》《灵魂的赞颂》《失踪者的旅行》《你往哪里去》,小说集《在危崖上》,人文专著《天脊上的祖先》《孝义木偶艺术生态考》等十余部。曾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赵树理文学奖、《诗歌月刊》特等奖、安徽文学奖、滇池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山西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
内容简介
(172-175) 《三国志演义》作为小说之成立便尽如上述。所谓“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便正是小说家罗贯中天才的创造力之所在。在此期间,罗贯中谨慎地取材,细致地运笔,慢慢地写完了这部近十倍于《三国志平话》的巨著。换言之,三国历史在经过长久的民间流传之后,又回到了文人的书桌。这是这段史事被“小说化”的一个时期。 1.长篇小说的开拓 罗贯中显然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创作,发生在他生命的第二期之末,并直至贯穿了他生命的第三期无疑。他所在的时代乱象丛生,但他却在有意无意之中,已经在储备自己的人生积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种积累可以支撑他去写作《三国志演义》这样一部书而不显得捉襟见肘。罗氏创作《三国》的地点难以确定,但自当不是在战乱的区域,而很可能在相对安稳的南方,最初或在著者起居的杭州。不过,据《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遭时多故”,与其“忘年交”——《续编》之作者“各天一方”,因此很可能在至正甲辰年(1364)二人复会之后,便离开了杭州①,之后,“竟不知其所终”。他完成全书的年月,应在由元入明后,但究竟在何时最终写成? 有的学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小字注中的“今地名”,应是判断成书年代的一个重要根据。因为小说中在提及地名时,会在其下注有小字,用以说明三国时的这些地名现为何地。对于这些小字注是否出于罗贯中之手,学者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袁世硕就其在书中的作用、口气等方面进行判断,认为与后来的小说评点并不一样,不少注语不像是外加的,而是这部小说的补充部分,有的简直就是小说的组成部分,因此,大部分当出于罗贯中之手。① 另据胡世厚统计,小说中关于“今地名”的注释共有二十六条,除了误用宋代地名外,余者多数为元代地名。但是,“有一条值得注意。是卷十二的耒阳,注为‘今属衡州’。据《明史·地理志》载:‘元耒阳州,直属湖南道,洪武三年(1370年)降为县。’这说明耒阳州元代不属衡州,属衡州领辖应是1370年由州降为县以后的事,罗贯中也只有在这一年之后才有可能在耒阳之后注上‘今属衡州’”。由此可以推出: 罗贯中写到卷十二的时间是在一三七〇年以后,那么全书的完成时间当在其后。② 耒阳的地名注并非孤证,类似的例证还有,如: 卷十三提到绵竹,夹注云:“今地名”,然而卷二十四《诸葛瞻大战邓艾》又提到绵竹时,却夹注云:“今雒城。”照字面讲,绵竹此时又非“今地名”了,这不是有点奇怪么?查《明史·地理志四》:“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按明玉珍“天统”共五年,为1362—1366年,洪武四年为1371年,若雒城就是雒县,则注此“今地名”的时限,应为1362—1371年。又同卷《蜀后主舆榇出降》,提到雒城,又夹注云:“今涪城。”看来写到此处,雒城又非“今地名”了(卷十三提到雒县,亦曾夹注:“古县名,今之江州也。”若江州为汉州之误,则此雒县确非“今地名”可知),则添加此注的时限又似在雒县被废,省县入州之1371年后。联系此注与上则“今雒城”的夹注同出于卷二十四;则前后写作时间不会相隔太远,由此假定罗贯中1371年以后写到第二十四卷,亦即即将完成全书初稿,岂不是十分合理的么?①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欧阳健也大体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于明初开笔,其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其全书初稿的完成,当在1371年以后。” 罗贯中所著《三国志演义》原本,迄今未曾见。而当今流布于海内外各处的“嘉靖元年(壬午,1522)本”,据调查,事实上也并非原刻初印。据英魏安著《三国演义版本考》:“我们可以肯定嘉靖本非嘉靖元年修髯子引的原本而是后来的子孙本。嘉靖本的存本很多,恐怕不一定都是嘉靖间的原刊本,而其中一部分的藏本可能是晚明的翻印本。”② 不过,这些藏本无论是递修还是翻刻,俱出于原刻。因其载有明修髯子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所以,陈翔华称之为“嘉靖元年序刊本”(简称为嘉元序本):“明嘉元序本与其他明刊本在某些内容和文字上有所异同,尽管各自都对编撰者罗贯中的原著进行过程度不同的修改,俱已并非初始面目。但是,这部刊本梓行于明嘉靖间,毕竟是很早的版本,保存一定的原先成分,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来看,还可以说这部刊本也是探索罗贯中所编撰小说《三国志演义》的重要途径之一。”① 尽管原貌已不可观,但尤为重要的是,嘉靖元年本的题署的著者是罗贯中。 根据该刊本面世的年代,我们知道这一部书,实是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领域最早产生的著作,因此罗氏对于中国的长篇小说,无疑有开拓之功,此其一;如今是长篇小说大行其道的年月,与当初罗贯中创作时的无可稽考自然不同,但是,自《三国志演义》诞生迄今六百余年,在长篇历史小说这个领域,此著依然名声最高,作法最为谨严,影响依然最大,可见罗氏之才具卓异独出,此其二;由于罗氏之演义,三国故事在后来变得更为深入人心,简直可说是通晓于妇孺,至于三国故事之详略得失,也远较其他乱世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和悲叹,此其三。有此三种贡献,则罗贯中名声之不泯,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 重大国家文化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力争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 作者具备深厚文学功底,为创作本书,前期准备工作耗时三年,潜心阅读古今中外各类著者之手的数百本图书,走访全国十多个或与罗贯中生平相关或与罗贯中研究不无牵涉的省市区县,从资料积累和实际感受等多角度做足准备。 ★名家推荐: 作者以平实的创作态度,通过对传主极其有限之文献资料的搜集、梳理、利用,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罗贯中一生的经历、事迹、创作活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成就及其地位,并且还尽可能地考辨、补充、澄清了一些关于罗贯中传记方面的历史疑窦,因此是一部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罗贯中传记作品。作者以擅长散文和小说创作著称,但是这部传记作品充分体现了对历史人物传记书写所应具有的严谨性和学术性之追求,因此读这本由一知名青年作家所撰写的罗贯中传记,一定能使您获得一种新鲜的感受。 ——文史专家 党圣元 元末,或在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做了十年幕府的罗贯中淡出江湖,改以小说抒写其“霸业胸襟”,遂有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与文学结合的政治军事题材小说。作品所塑造的众多典型人物,则成了几百年来中国舞台上耀眼的鲜明形象。作者在浩繁的史料中抽丝剥茧,以真切生动的文笔展现了罗贯中起伏跌宕的一生,解析了历来对罗贯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评说的原委,使我们得以读书而识人,识人而知史。 ——文学专家 程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