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
作者: 贾春生,徐晶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5.90
折扣购买: 火针疗法
ISBN: 97870306910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火针疗法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
  第一节 火针疗法的历史沿革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定的针具的针身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一定部位,给身体局部以灼热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作为一名针灸医师,在用好毫针的同时,一定要学好火针。孙思邈强调:“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火针名称繁多,正如李时珍《本草纲目 火针》所说:“火针者,《素问》所谓燔针、烊针也,张仲景谓之烧针,川蜀人谓之煨针。”其具有扶正助阳、温通经络、祛邪引热等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火针疗法不断改进与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的一朵奇葩,也成为针灸医师提高临床疗效,在用毫针治疗效果不佳时的不二之选。
  一、火针的材质及形制
  《针灸聚英 火针》记载:“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也。武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用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又载:“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本草纲目 火针》记载:“其针须用火箸铁造之为佳。”古代尚有用缝衣针(《外科正宗 火针法》)及金钗(《医学纲目 牙齿痛》)者。高武认为制作火针选用“马衔铁”为材质要优于“火箸铁”。现火针材质多用不锈钢、钨锰合金、钥等。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了火针的针具及其形制,《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九曰大针,长四寸 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除高武在其《针灸聚英 火针》中记载“川僧多用煨针。其针大于鞋针。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之中之大针是也”以外,另有现代医学家考证,九针中的大针即为火针。另外,《明史 周汉卿传》云:“义乌陈氏子腹有块,扪之如婴,汉卿曰‘此肠痈也'用大针灼而刺之,入三寸许,脓随针进出有声,愈。”此亦可作为佐证。《灵枢 九针论》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可见,秦汉时期还常将锋针当作火针治疗疾病。正如《备急千金要方 用针略例》所言:“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医心方 针例法》曰:“董暹曰:燔大癥积用三隅针;破痈肿皆用铍针,量肿大小之宜也;小积及寒疝诸痹及风,皆用大员利针如筵也,亦量肥痩大小之宜。皆烧针过热紫色为佳,深浅量病大小,至病为度。”于是明代《古今医统大全 九针式》中将九针图中的大针画为锋针。《外科精要 发背治贵在早论》曰:“用银蓖大寸许,长六寸,烧赤频烙患处。”《医方类聚 陈日华点烙痈疖法》曰:“予见人烙疮者甚多,用尖针烙者不得法,用平圆头者为妙,盖要孔穴通透,尖针头细,其口易合,徒耳吓人,针出复合,未必为功,唯用平圆、如锁衡纬铤之类乃妙。”
  二、火针的操作方法
  查阅古籍,古代火针对操作方法有详细记载,从火针针具、烧针所用的材料、刺法到针后处理均有讲究,但古代火针刺法较为简单,不外两种,即刺法与烙法。
  古人对烧针的材料十分讲究,常用麻油、蜡烧或麻油及灯心草、桐油及灯心草联合使用。《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 针烙宜不宜》载:疽初生赤硬 其患处疮头不拘多少,其间须有一个最大者,即是大脓窍,当用熟铁大针头如钗脚者,于麻油灯上烧令热透,插入一寸至二寸。《医心方 针例法》载:德贞常曰 燔针法:董暹曰,凡烧针之法,不可直用炭火烧,针涩伤人也。蜡烧为上,不作黑色瘢也。乌麻、麻子脂为次,蔓青、荏子为下。自外六畜脂并不可用也,皆伤人也。《针灸聚英 火针》载:经曰:烊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萆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取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凡行针点灸相似,以墨记之,使针时无瘥。《本草纲目 火针》载:其法麻油满盏,以灯萆二七茎点灯,将针频涂麻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不赤或冷,则反损人,且不能去病也。其针须用火箸铁造之为佳。点穴墨记要明白,差则无功。《外科正宗 火针法》载: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灯草桐油相协力,当头一点核无踪 先将桐油一盏,用灯草六七根油内排匀点着,将针烧红,用手指将核捏起,用针当顶刺入四五分,核大者再针数孔亦妙。《外科正宗 火针法》又载:火针之法胜服药,针蘸桐油火上灼,刺入疮根脓血行,肿消痛止成欢乐 用粗线针二条,将竹面一头劈开,将针离分半许,夹在箸头内,以线扎紧,用桐油灯盏内贮之灯草五根,排入油内点着,将针蘸油烧红,向患顶重手刺入五六分,随出或血或脓。
  由于《灵枢》强调微针取代上古贬针,特别是毫针广泛应用后,气针法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原来的主角——血针、火针逐渐边缘化,甚至被排挤到中医外科和兽医临床。所以研究古代火针的针具、适应证、特定穴等,在兽医文献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可以借鉴。《养耕针法全集 新立火针法》载:尝观天下治症之法,固非一端,更不外于针、药二者为最捷耳。然药之效缓,不若针之效速也。又有一等更速之症,仅以针施之,犹嫌其不及,必须灼针以奏效者,名曰火针,故其法不可不讲也。先备硫黄一两,油灯一盏,多把灯草,用针几管,灯上烧红,往硫黄内一淬,针必通红,按定穴道,轮流换针刺之,庶几癀可立消,而病亦退矣。
  在上述烧针材料中,已经详细记述了部分刺法内容,现做部分补充。针刺方法主要包括刺法及烙法两种。《灵枢 官针》载:九曰烊刺,烊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 经筋》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备急千金要方 用针略例》载: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隔日一报,三报之后,当脓水大出为佳 大癥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医方类聚 针烙疮肿法》载:夫疮疽之疾,证候不一,针烙之法,实非小端,盖有浅有深,有迟有速,宜与不宜,不可不辨 疖皮薄,惟用针以决其脓血,不可烙也。如其未成脓以前,不可以诸药贴熇溻渍救疗,以待自消。
  《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 针烙宜不宜》载:凡人患发背,先审其甚毒 觉自有脓成,便用火熟铁针,当正头烙之。其针烙,并用麻油灯火上烧令通红,平平烙入可二寸。初用烙针,须从横插入,不得正入,恐烙透膜也。《太平圣惠方 辨痈疽宜针烙不宜针烙法》载:痈则皮薄宜针,疽则皮厚宜烙。古法无烙,唯有针刺烙即火也,亦谓之燔。针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今用烙法多殊稳,妙于铍针法(本用铍针)。烙法当用火针,如似火箸,磨令小大如枣核圆滑,用灯焰烧,须臾火作炬,数提油烧令赤,皆须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医方类聚 针烙疮肿法》载:盖疽肿皮厚口小,肿多脓水出不快者,宜用针烙 久久不消,内渍成脓,即当弃药,从其针烙,当用火针,如似火筋磨令头尖,如枣核样圆滑,用灯焰烧,须臾作炬数掘,油烧令赤,于疮头近下烙之,一烙不透,即须再烙令透,要在脓水易出,不假按抑。近代良医,仓卒之际,但以金银铁铤,其样如针者,可通用之,实在泄其毒也,或只以木炭,熟火猛烧通赤,蘸油烙之,尤妙。烙后实者,捻发为纤,虚者以纸为红,于红上蘸药纤之,上以帛摊温热软粘膏药贴之,常令滋润,勿令燥也。
  唐朝时期火针法适应证不断扩大,以至于出现了火针治疗专病的专书或专篇,这突出反映在“黄病”及“癫狂病”的治疗上。《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已载有“针灸黄疸法”专篇,其治疗以火针为主。而《点烙三十六黄经》则专以火针点烙(按:大癥块需火针刺入后转动须臾,《医方类聚 针烙疮肿法》及《太平圣惠方 辨痈疽宜针烙不宜针烙法》中指出了外科痈疽类疾病火针刺法和烙法的界限,临床医师不可不知)。
  古人在临床中积累了大量的针后处理经验,现摘录如下。《医心方 针例法》载:针讫以烧钉赤,灸上七过佳也,毋钉灸上七壮而以引之佳也,不则大气伏留以为肉痈也。若肉薄之处不灸,亦得大禁水入也。禁冷饮食。疮不发者,欲不作瘢者,脓时祖去之。乍寒乍热者,疮发也。《外科正宗 火针法》载:核内或痰或血,随即流出。候尽以膏盖之;次日针孔必渐作脓,轻者用黄线插之;核坚硬者,用冰蛳散糊打成条,晒干插之,外以糊纸二重封固。次日,其核发肿作痛不妨,乃药气攻入余于内,又至七日外,自然核外裂开大缝,再至七日,其核自落,葱汤洗净,换用玉红膏搽入,外以膏盖,内服益气养荣或十全大补汤加香附,兼戒劳动、气恼、房事、发物、煎炒、海腥等。《外科正宗 火针法》载:以膏盖贴即得轻便,以后渐愈。虚者,兼泄服十全大补汤。
  三、适应证
  火针疗法的适应证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包括了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病症。晋代以前火针主治病症以外科疾病为主,尤以痈疽、痹证多见。唐代补充了黄病及神志病,进一步扩大了火针的主治范围,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将火针疗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内脏疾病中,如心脾痛、喘、腹寒热气等症,是对火针疗法的一大贡献。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火针疗法,对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均有详细说明。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详细阐述了火针治疗眼疾的方法,破除了火针疗法被认为危险、有欠安全的偏见。现将部分文献摘录如下。
  《唐国史补》卷中载: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坊曲必有大署其门,以烙黄为业者,灞、沪水间,常有昼至暮去者,谓之“浸黄”,近代悉无,而患腰脚者众耳,疑其茶为之也。《备急千金要方 风眩》载:夫风眩之病 困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针灸资生经 心痛》载:荆妇旧侍亲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疼,发则攻心腹,后心痛亦应之,至不可忍,则与儿女别,以药饮之,疼反甚,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矣,不免令儿女各以火针微刺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针灸资生经 喘》载: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针灸聚英 火针》载: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而出。若气针微细,一出其针,针孔即闭,风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针。灸者,亦闭门赶贼,其门若闭,邪无出处故也。
  《灵枢 官针》载: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黄帝内经太素 九刺》载:九曰烊刺。烊刺者,燔针即取痹也。《重楼玉钥 针法主治歌》载:火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火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凡周身之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本草纲目 火针》载:主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或瘫缓不仁者,针下疾出,急按孔穴则疼止,不按则疼甚。《备急千金要方 痈疽》载: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其药开孔,令泄热气。亦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即瘥。《外科正宗 火针法》载:治鱼口、便毒、横痃等症,用行药不得内消者。《养耕针法全集 新立火针法》载:但此针之法,只可用于缠颈癀、筲箕癀、鸡心癀,以及托腮癀等症,周围用此火针圈之而可耳。其余别症决不可乱用。学者细心悟之,切不宜因有斯法而一概行之。《本草纲目 火针》载:痈疽发背有脓无头者,针令脓溃,勿按孔穴。《备急千金要方 九漏》载: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针使著核结中,无不瘥者。《外科正宗 火针法》载:治瘰疬、痰核生于项间初起坚硬,或如梅李,结聚不散,宜用此法针之,插药易消。《医心方 针例法》载:燔大癥积用三隅针;破痈肿皆用铍针,量肿大小之宜也;小积及寒疝诸痹及风,皆用大圆利针如遵也,亦量肥痩大小之宜。皆烧针过热紫色为佳,深浅量病大小至病为度。《针灸聚英 火针》载:若风湿寒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针假火力,故功效胜气针也。破痈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本草纲目 火针》载:癥块结积冷病者,针下慢出,仍转动,以发出污浊。《明史 周汉卿传》载:义乌陈氏子腹有块,扪之如婴,汉卿曰“此肠痈也”,用大针灼而刺之,入三寸许,脓随针进出有声,愈。
  《本草从新》卷十五火土部载:肝虚目昏多洞,或风赤及生翳膜,头厚生病,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