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问题行为与心理研究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洞察人性》《渴望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内容简介
“儿童是成人之父。”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都这么说。因为儿童眼里的世界是最纯真的世界,他们没有受到半点玷污,他们是我们的“父亲”;成人表现的一切情绪、智能、习惯和道德,都是由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决定的。当我们看到眼前的儿童时,就应该想着,怎样教育他,使他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后从事精神病学研究。他在1911年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体系,其理论强调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由于疾病和车祸差点儿死于非命。儿时的创伤经历和死亡的恐惧曾使他极度自卑,因此,他的人格理论始终围绕着如何克服自卑心理而进行。他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感,但也正因如此,才促使人们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使其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人若被自卑压倒,则会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如抑郁、悲观、消沉。提起心理学,就会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阿德勒因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因而受其邀请加入精神分析学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阿德勒对人格心理的看法与弗洛伊德大相径庭,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首先,弗洛伊德侧重于性幻想的研究,即性本能的压抑是心理疾病的根源,而阿德勒则认为家庭内部关系是影响心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出生顺序。其次,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虽然阿德勒关注早年经历和梦的解析,但他使用得更多的方法是教育而不是分析,他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最后,比起弗洛伊德,阿德勒的人性观更加乐观。阿德勒以上种种与弗洛伊德相悖的观点,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他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追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这不仅仅是个体在为此奋斗,一切有历史的文明都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类和种族永远不断地进步。这种个体心理学的特点在对不同问题儿童的分析中都有所体现。 阿德勒在书中总结出儿童的“生活风格”。人在出生后第四年、第五年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风格”,并在往后的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以此作为应对环境的基础。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很重视访谈对心理咨询的作用,在本书中读者可接触到大量访谈实录。他通过大量案例来分析儿童在家庭中排位顺序的重要性,以及由于不同排位顺序使儿童与生俱来所具有的特点。基于这种特点和母亲不可取代的角色,阿德勒着重讨论了生活风格的形成。在儿童四五岁时,生活风格便已相对固定,因此,成年之后的种种行为都似乎可通过这种生活风格来预测。本书着重阐述了被娇惯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经过对父母、老师以及孩子的访谈,阿德勒的团队仔细分析研究了每个案例,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除了家庭中的排位和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之外,本书还提出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生活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立与之相适宜的教育机构,针对不同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教育方案,以避免更多问题儿童的出现,或者引导现有问题儿童取得长足的进步。 阿德勒在儿童辅导诊所的治疗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开的,凡是相关的心理学家、老师和有兴趣的家长都可坐下旁听,甚至参与到咨询当中。他认为这样做对孩子很重要,可以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大家都关心的,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当然,对于儿童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和家长来说,这也不失为一次绝好的学习经历。因此,以诊所治疗过程为基线而撰写的这本书,同样适用于以上提到的各方,也是他们分析问题儿童的好工具。 .......